近日,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田队通过持续追踪,成功解除一起“幽灵货车”安全隐患。据悉,该车辆逾期三年未审验、擅自拆除GPS设备并在我市偷偷从事运输作业。
这辆挂靠在安徽某货运公司的货车,车主是临海人王先生。他从上一任车主手中受让车辆后,始终未办理相关手续,营运证、行驶证已逾期三年未审。更棘手的是,为逃避公司监管,王先生擅自拆除了车辆GPS定位装置。
“这简直就是‘定时炸弹’!”货运公司负责人刘总心急如焚,“万一出事,我们公司要给他兜底的呀!”
接到公司求助后,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大田队队长李帮庆立刻部署应对措施。执法人员首先尝试添加王先生微信,却屡屡受挫。对方像人间蒸发般,所有好友请求都石沉大海,追查一度陷入僵局。
执法人员并未放弃,他们联合交管部门调取大数据后,锁定了车辆的高频活动区域。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交管部门传来好消息:“目标在某卸货站出现!”可当执法人员火速赶到时,却发现场站内空空如也,王先生早已察觉风声,提前驾车逃走。
这次扑空让执法队员意识到,硬追硬堵行不通,必须调整策略。他们转而采取“心理围城”战术:一方面,通过曾与王先生交易过的业主,传递执法信息,让他明白自己已成为重点追踪对象,无法再偷偷运营;另一方面,要求挂靠公司每天向王先生发送温馨提示与相关法律法规,持续施加心理压力。
经过三周的持续攻坚,王先生的抵触情绪逐渐瓦解,主动联系挂靠公司,表示愿意配合将车辆卖给公司。得知消息,执法人员立刻跟进,一边协调安徽公司办理车辆停运手续,一边现场指导双方合规完成交易,避免后续纠纷。看着货车被安全拖离,刘总长舒了一口气。
“公司以后得时刻关注车辆状态,可不能再掉以轻心了。”执法人员抓住时机提醒,还结合具体法条,为公司进行了快速且实用的指导。
这场历时月余的执法行动,以“数据追踪+心理疏导”的刚柔并济之策破题,既彰显了执法温度,更折射出交通执法多方联动、群策群力的协同效能,为处理类似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也让道路交通安全防线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