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抗战期间,紫薇树下有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作者:徐 亚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5年09月19日

  谁能想到,抗战时期,浙江有两所高等医学教育学校被迫辗转流浪了7年,其中有5年都在临海艰难办学——因为这份坚守,浙江高等医学教育的种子得以在临海生根发芽。

  在台州府城望天台,生长着临海最古老的紫薇树,树龄已逾200年。错落的虬枝向四周舒展,灰褐色的树干挺拔苍劲,枝叶绿得蓬勃繁茂。树身斑驳、树根盘桓,紫薇树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也记载着时光的变迁。

  8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临海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就在这棵紫薇树下。

  “这里从前是三台书院的所在地,也是台州中学的前身。”恩泽院史馆主任黄米武站在树下介绍,“抗战期间,三台书院腾出了两间课室,供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前身)和浙江省杭州高级医事学校(现杭州医学院前身)办学。学校其余的课室,则散布在临海城内各处。就这样,临海有了‘没有围墙的大学’。”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后,杭州告急。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浙江省杭州高级医事学校(下文简称“两校”)接到省政府指示,需紧急迁离杭州。辗转桐庐、淳安等地后,两校始终找不到能安稳办学的去处。时任两校校长的王佶(字吉人),决定回到老家临海,投亲靠友,谋求办学可能。

  1938年春,王佶校长携两校师生来到临海。当时的临海,并无充足资源支持办学。好在危难时刻,临海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有人主动出主意,有人忙着腾地方。除了三台书院率先让出教室,东岳庙(原机关幼儿园)、朱子祠(现台州初级中学园内)也敞开山门;连南乡书院(现戚公祠附近)那处供私人读书的民房小院,还有校士馆、杨社(均位于现哲商小学内),都一一腾出空间,供两校办学。就这样,一个个分散在临海各处的教学点陆续搭起,这两所“流浪大学”总算在临海落地,开启了艰难的办学路。

  1939年2月,6架日机飞抵临城,投下炸弹15枚,其中两枚落在东岳庙、朱子祠两个教学点附近。城内居民多人死伤,民众人心惶惶,纷纷向山区、农村等地撤离。

  此后3个月,日机的轰鸣声不断笼罩临城,炸弹一次次落下。炭行街的临床教学点终究没能逃过,在爆炸声中化为断壁残垣。原本分散的教学点彻底瘫痪,连师生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资也断了供应。

  “是解散学校,还是继续办学?”面对抉择,王校长没有犹豫,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此后3年,他带着师生一路辗转天台、缙云等地。随之,这两所本就颠沛的学校再度踏上了“流浪”办学路。

  1942年夏,日军骚扰金华,缙云告急。

  “那时候,王校长看着面前的青年学生,心里明白他们是真心想学现代科学知识。但当时到处都在打仗,哪有安稳地方?他打定主意,把两校再度迁回临海。”恩泽院史馆主任黄米武介绍。

  此次在临办学,除原有教学点外,两校又增设东门罗家(现长城宾馆处)、虎龙街南(现紫阳故里照壁北)等地为新教学点。

  战时临海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且师资奇缺。王校长就地聘请临海多名高级知识分子任教,涵盖国文、数理、医学等学科。在大家的鼎力相助下,学校开始稳定下来并面向全省招生。高医开设助产、护士专业,医专增添药剂、卫生行政专业。学制设立医科6年,添招4年制医科,新、旧制药科。浙江高等医学教育的种子,由此在临海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7年辗转流浪,两度迁回临海,始终没有熄灭教育的火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史从未走远。这片土地发生过的故事,也从未淡出人们的记忆。每当微风拂过,紫薇树影摇曳,那段锲而不舍、攻坚克难、薪火相传的办学岁月,仿佛又在眼前重现。

  在抗战期间,正是这样一群人,用行动回答了家国之问。他们那战火中“不灭的读书声”与“不垮的精气神”,正激励着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