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琳山,临海中学生的“共享校园”

作者:徐亚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扫一扫 听朗读

  车子缓缓驶进临海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原为琳山农校)的大门。初秋的琳山,绿树成荫,屋舍错落,书声琅琅。老教学楼斑驳的墙面上仍写着“挥洒劳作一身汗,留下琳山一路歌”。阳光洒满一级级水泥台阶,一群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脚步轻快地迎面而来,落下一路欢声笑语。

  阶梯旁,生长着一株特别的紫薇树。它绰约的枝条迎风向着四面八方错落有致地伸展,粉紫色的紫薇花花瓣卷曲如绉,像一朵朵蓬松的祥云。“这是朱洗先生在1937年亲手栽种的紫薇树,也叫‘夏日满堂红’。”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的老师范蔡女介绍。

  种树人朱洗,正是琳山上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他生于1900年,曾任上海生物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2年,朱洗放弃了留法工作的优厚待遇,回到风雨飘摇的祖国,辗转回归家乡白水洋。眼见阔别13年后的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年轻的朱洗深深感到:救国,必须得先转变国民思想。于是,他说服本族父老,将朱氏共有的族山琳山划归学校所有,供其办学之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原本坟茔层叠、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被改造成广植果蔬的农场,教室、宿舍、图书馆、标本室也一一建成。就这样,琳山上诞生了一所风景佳胜的天然校园。

  “因为办学效果显著,学校的规模也逐渐扩大。1935年,朱洗先生还拿出自己《生老病死观》《动物学》两本书的稿酬捐给学校,建了两栋教学楼,也就是如今的‘朱洗楼’。”范蔡女介绍。

  到了1938年,琳山学校进一步发展成为融小学、初中、农校三位一体的职业技术学校。朱洗亲自为学校创作校歌,开篇第一句便是:“我来琳山,且工且读,心手并劳,革除陋俗。”这既是他办学的初心,后来也成为了学校的校训。

  穿过学校的门楼,朱洗先生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桂花树分立两侧,郁郁葱葱,碧绿的叶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鲜亮,泛着温润的光泽。在树下驻足,能看到当年的教学楼,粉墙斑驳,彩漆脱离,写满了历史的痕迹。

  无数莘莘学子从树下走过,从这里开启了他们的求学之路。

  1952年,学校正式捐赠给市政府,纳入公共教育资源管理范畴。2005年10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在琳山农校原址正式成立。十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并发扬朱洗先生“且工且读,心手并劳,崇尚科学,革除陋俗”的办学理念,组织学生们参与学农、学工、学军、学法及各项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让素质教育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光阴荏苒,学校已走过二十载办学历程。而今,校园内拥有农田30亩、山林120亩,开设农业劳作、陶艺作坊、能工巧匠、五金小工厂等几十个特色实践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年,全市37所中学约1.4万名八年级学生轮流来到琳山,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这里也由此成为全市中学生名副其实的“共享校园”。

  当年的树仍郁郁葱葱,树下的身影来了又去,换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面庞在时光里更迭,课程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式在与时俱进,但根植于校魂的传承与坚守却从未发生改变,办学理念更从未褪色。

  如今,“琳山”两字早已不只是一个地名,它是无数临海人心中独特的青春符号,更成为守护一代代少年初心、延续“心手并劳”实践精神的永恒港湾。它看着少年们从这里带着勇气与本领出发,也永远在这里,等候着每一段崭新青春的奔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