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正在校园里的“田垟头”开展劳动实践。 孙海康摄
12月2日,节气近至大雪,大洋中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包菜、青菜、蚕豆、油菜、芥菜……各种各样的蔬菜精神抖擞,沐浴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大课间后,学生和老师们来到这里,忙着给蔬菜松土、浇水、除草,“田垟头”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是该校以劳动实践的形式落实“双减”政策,不断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该校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校园里打造菜园,用“劳动”这一最直接、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沉浸于不一样的育人环境,通过播撒“劳动”种子,让“五育”落地生根,在“劳育”与其他“四育”的相互融通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双减”落地有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校园建起“田垟头”“农民伯伯用锄头前,会把锄头放在水里浸泡一下,这样可以起到加固作用。”当天,校园的劳动实践基地里,该校校长李小兵一边说,一边为同学们示范锄头的用法,“握的时候,手要一前一后,这样力量才能放得出,锄头入地深,翻出的泥土也多。”一番指导下,大家有模有样地在自班田园里锄起了地。
那边,三五成群的学生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浇水、拔草、施肥,认识蔬菜的种类和成长过程,采摘下成熟的小青菜,热烈讨论有多少种烹饪方式、哪种味道最好,校园上空,叽叽喳喳欢腾着青春的声音。
这片被取名为“田垟头”的区域占地约7亩,坐落校园的西北角,学校将之划片后分至20多个班级种植。课间操后,小小菜地成为同学们蜂拥而至的热闹地方,“绿野仙庄”“四季园”“聚宝源”……大家不仅给它们取名、种植时令鲜花和蔬菜,还浇水、除草、排水……在感受传统农耕文化魅力的同时,体会劳动的快乐。
“感觉课堂就像搬进了田园,我们不仅在劳动中体会到农民伯伯耕作的辛苦,还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学得更深更透了。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大课堂。”七年级学生周金安然说。
田园里培养探究精神
种植过程冒出来的各种问题对鲜少接触农活的学生来说,面临挑战、考验,也充满热情与执着。
“原来雨水多的时节,田里积水多,菜都被淹死了。我们就想着开沟挖渠排水。”“种子播得太密,菜苗挤挨在一起,不容易长大,我们请教老师后,知道要及时移栽,让它们有足够的成长空间。”“第一次播种,过了很久,种子都没能发芽,但我们没有放弃,翻阅资料找出土壤肥力等因素。”……发现问题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分析验证、请教老师,最终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在学习中探寻种植奥秘,积累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
“田园里的视野多维立体,给人自然直观的感觉,我们把美术、语文课堂带到实践基地,发散式地举办多种丰富活动,如丰收节的‘手绘种植笔记大赛’‘《我与种植的故事》征文比赛’‘科学种植探究分享会’等,在体验农业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增强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艺术素养。”该校团委书记孙奕告诉记者。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同学们在精心养护班级的一块块小小田地时,学校也通过一体化评价对应学生不同阶段取得的劳动成果。“最佳种植记录奖”“最佳种植手绘笔记奖”“最具科学探究奖”……它们给学生带去满满荣誉感,也激励他们把科学的想法付诸实践,展现成果,从而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成果意识和劳动精神。
多方联动促全面发展
当天一大早,七(5)班李同学的妈妈来到校园的班级“拾亩园”田地里,为那里的蔬菜铺上草木灰,以防御冬日寒潮给蔬菜带来的伤害。“学校开地组织同学们种菜,我家孩子特别开心,遇到问题了,就回家问我。我种菜地好多年了,特别开心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帮助大家齐心协力把班级的菜园种得最好,这种教育方法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李同学妈妈告诉记者。
劳动实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老师精心设计每一次实践课程,统筹安排,严格实施,并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加指导,在家校联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实用技术,启迪他们的灵感和智慧,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同时在劳动课中强身健体,有机结合德、智、体、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不仅创造财富,更砥砺精神。‘双减’让学生们有了更多课余时间的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劳动’这一形式,磨练大家的意志、提高大家的素养,帮助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收获希望,成就梦想。”李小兵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耕耘不懈,“劳动”这颗种子,必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双减”政策下校园里的一抹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