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广文祠畔忆郑虔

作者:郑瑛中文并摄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3月29日

  风景秀丽的临海市区北固山南麓,著名的江南长城脚下,有一座巍然典雅的唐代古祠——郑广文祠,原名户曹祠。据旧志记载,唐广德二年(764),广文馆博士郑虔殁后,台人为缅怀广文先生开创台州一代文风之功,特以其任台州司户参军之故居立祠纪念,至今已越千年。自广文祠建立以后,各个朝代官吏、士民一直十分重视,北宋及之前户曹祠修复史料缺载不详。南宋至清末,根据府县旧志和郑氏谱籍记载,大小修复计十六次,其中迁址有三次,可谓屡圮屡兴,香火绵绵不绝。明清童生进考之前,必上广文祠烧香,考中功名的台州六县书生,凡经过临海(台州府治)参拜府学后,也必上广文祠烧香参谒,以示不忘虔公之功德。

  台州,负山枕海,位于瓯越万山之中,山水雄奇著称海内,古章安、临海郡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史上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从西汉置回浦县开始,曾有过无数的豪杰名流、文人志士来到台州这片土地,这些有识之士都不同程度地为这块热土作出了教化民风,倡导礼仪的贡献。诸如东晋章安隐逸任旭,《伯远帖》“主角”、临海太守王穆,南朝吴郡道士顾欢,南梁临海郡守刘潜,隋天台宗开创者智者大师,盛唐学者、广文博士郑虔(号郑广文)及随后的名诗人顾况、刺史李嘉祐和画家项容、王默等等。在这众多先贤中,以司户参军身份开办学馆,教化一方,且终老台州的郑虔无疑是贡献最大、最具有影响力、最受台人崇敬和怀念的先贤,也是台州有唐一代列入国家级历史名人档案的唯一人物。

  郑虔(691-764),字趍庭,又字若齐,荥阳荥泽县人(今属河南郑州),《新唐书》卷二○二有传。他是盛唐时期一位精通诗词、书画、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怀念郑虔《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的开头两句,如今常被引用,来赞美台州的山海雄奇。其实当初杜甫表达的是,台州地处海隅一角,荒僻无边,为朝廷贬谪朝官之地,郑虔谪居此郡,如同陷入蛮荒之野。正如明代谢铎在《赤城新志·风俗门》云:“汉元封初,徙东越之民于江淮而空其地,则是时台犹在荒服中,风气尚未尽开,民俗尚未尽变。至三国时,郡人始有为尚书仆射、以忠节自奋者,则士风俗尚殆将非复曩昔比矣。唐高宗时,来济以宰相贬台州刺史;唐玄宗时,郑虔以广文博士贬台州司户,是台在唐时,犹为贬谪之所,则风俗之未尽美亦略可见矣。”

  唐至德二年(757)寒冬腊月,郑虔以老弱残身,长途跋涉来到台州任司户参军。司户参军,又名户曹参军,“掌户籍、计账、道路、逆旅、婚田之事”。当时的台州“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民风强悍,文教事业还未尝开发,人称“夷俗”之地。虔身居州城,衣冠言动,不同时俗。面对现实,郑虔重拾积极用世之志,戴黄帽,着青袍,跋山涉水,以满头白发的垂老之身到台州各县调查、巡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心从教育着手,开堂讲学,打开台民的闭塞困境。《康熙台州府志》卷一《风俗》引宋代著名学者楼观《郑公祠记》云:“公字若齐。州人少习礼,见公衣冠言动特出于俗人,反嫌之,时为之语曰:‘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公自述云:‘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且叹曰:‘东鲁圣人泽加天下,而台人不被者,何也?譬之阳春虽无私而其照阴崖者独后,夫君子所过者化,今吾谪此,则教化之责,吾当任也。’”

  乾元至广德年间(758~764),郑虔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以地方官员身份开办学馆,奉行孔子有教无类理念,“选民间子弟”“俊秀者”入学,亲自讲授儒家正统学说,“教以正学”“淑以诗书”,给予平民出身的子弟提供了普惠教育的机会,兢兢业业,身体力行。这就使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开始有序地向台州民间普及,促进了古越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涵化。这是台州文化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故清康熙年浙江学政汪漋在《重建台州府学记》云:“台处万山中,风俗朴茂近古。唐肃宗初,郑虔广文司户此州,尝叹东鲁圣人泽加天下,譬之阳春无私,其照阴崖独后,因慨然以教化为己任,而士习渐振。”

  后人认为郑虔开堂讲学,完全可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于元和十四年(819)教化潮州、宋代朱熹于乾道九年(1173)讲学黄岩及淳熙八年(1181)“以平使者行部于州(台州),一时从学之盛”相媲美,显然后世治史者早对先贤们作了较客观的梳理,他们公认郑虔作为“先贤”,首办官学,为台州开创一代文风立下了不朽功绩,因此推崇为台郡文教之先驱,而这种担当与奉献跟当地士族的私塾或个人“闭门讲学”有着质的飞跃。

  反求诸己的修身精神是郑虔留给后人最有人格魅力的遗产。儒家修身是古代士人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从修身开始,可以上升到“降大任”——治国平天下,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在唐都长安、洛阳,穷饥坎坷、位卑言轻的郑虔对于国家大事,确有面对现实,类似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浓烈情操;对于研究学问,探究自然,他能经世致用,追求真理绝不畏惧,自始自终奉行反求诸己的修身精神。同样,在台州,潦倒不堪、沦落为朝廷罪人的郑虔抛开家事、国事、个人蒙冤的痛苦,生活、习俗、以至语言不通的忧虑,“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以近乎传教士般的承当奉献精神,开堂讲学,为台州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践和升华了自己反求诸己的的人生价值。其坚韧不拔意志和矢志不渝的气势也为世所罕见。

  在郑虔身上,我们既看到古代士人历尽艰辛却始终深切关怀着国家和社会的优秀传统,也能体会到他们发自内心深处对修身的孜孜追求。正如当代学者余英时诠释道:“为了确切保证士的个体足以挑此重任,走此远路,精神修养于是成为关键性的活动。试想士之所以自任者如此之大,而客观的凭借又如此薄弱,则他们除了精神修养之外,还有什么可靠的保证足以肯定自己对于道的信仰?所以从孔子开始,‘修身’即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发生的历程说,这种内求诸己的路向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外在凭借太薄弱才逼出来的。”因此,郑虔堪称中国古代士人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榜样和师范。

  广德二年(764)郑虔殁,台人以礼葬于城东30里白石隩金鸡山。宋时,此处为延寿乡延祚里辖地。哲人已萎,山河同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为颂公之德,不忘启蒙之功,台州士人百姓特以其故居立祠纪念,至今已越千年。祠宇初在州城户曹巷(清代至民国称若齐巷),南宋淳熙二年(1175),著名文学家、知州尤袤整修户曹祠,将广文先生从私祀升为官方的秩祀,台人每年清明、冬至二日祭祀。清康熙年间移至北固山八仙岩畔,人称“文先生祠”,古代最近一次修缮在光绪十四年(1888)。

  1988年,在王晚霞、丁式贤等一批热心人士奔走下,仰赖台州、临海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在清代建筑基础上,进行重修和拓建,1989年改额为郑广文纪念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了馆名,同时整修了郑虔墓。全馆占地约1500平方米,正厅迎面悬挂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91岁时书写的自撰楹联:“椒海七年教启化,沧洲三绝画诗书。”厅内有启功、王伯敏、程千帆、孙望等书画名流赠送的作品,文诗溢香,气韵非凡。

  祠后半部为清代八仙岩摩崖石刻,岩壁下有碧水一泓,泉水甘冽,常年不涸,外环石栏,上架片石度人;其旁石笋林立,青藤缠绕,后倚两株500多年参天古樟,清静雅致,别有洞天。观此祠北傍石崖,山高林密,能挡寒风,前望东湖,常来紫气,南眺巾山,时沐熏风,俯视台州府城,景物尽收眼底。自清同治年间馆右建青华、太乙诸阁,遂成台州文人雅士游宴读书胜地。

  自唐以降,历代台州官府、名人学士作有纪念郑虔的郑祠集序、祝文、拜谒等诗文流传至今的不下百余篇,充分肯定了郑虔在台州的人生价值。如北宋名臣、徽猷阁待制陈公辅的重阳节《祝文》道:“维公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尊唐代,化被台邦。时台俗陋,公不鄙夷。教以正学,启以民彝。人始知学,去陋归儒。家家礼乐,人人诗书。呜呼!公生也既有功于台,殁也诚宜食报于台。”明文学家、翰林学士方孝孺在《台临郑氏宗谱序》赞曰:“为吾台斯文之祖,化柸榛而淑诗书,非特光启后昆,凡属台人莫不深感其赐。”

  清台州知府刘璈同治九年(1870)立的《唐郑广文公(神道)碑》云:“台阻山水为郡,汉唐以前,礼教不通上国,盖夷俗也。自公以广文谪此邦,官司户,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遂选其俊秀者,教以先王之道、伦常之义;由是家敦礼让,户尽诗书,理学名臣,代不乏人。故至今诵公之德勿衰。”

  从这个意义来说,郑虔贬台,既是天佑台州,垂青黎民,又是郑虔一生凸显人生最大价值的时段。历史是公正的,谁为人民真正做了好事实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尽管朝廷抛弃硕儒郑虔,但台州百姓代代怀念,永驻心田。如果说台州的文化核心是天台山,那么郑虔也是天台山文化的早期创造者和奠基者之一。

  经过郑虔的人文一脉,薪尽火传,至北宋,台州官府倡办教育事业明显发展。康定二年(1041)台州知州李防于州治后建州学,庙学合一,是为州学之始;之前,景祐四年(1037)临海县令范师道于先圣庙建县学,其他各县也先后即庙建学。南宋时,台州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嘉泰元年(1201)“举进士者逾七千”(《临海墓志集录》),已有“小邹鲁”之誉。景定三年(1262),台州有县以上书院12处,成了浙东理学的重地之一。清同治六年(1867),北固山麓建广文书院,又称孝廉堂,后改额三台书院,设孝廉、五贡等课,奉祀广文先生,供考生参拜,入学者为举人,清末民初移至府学宫东南隅;是清代台州6县士人研习举业、传承和传播高等级学问的中心。民国时,三台书院先后改名台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六中学,经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台州名校——台州中学。

  纪念郑虔的地名,唐宋有户曹巷、户曹祠、留贤村,元有双砚堂,明清有广文祠、广文坊、若齐巷、广文书院,近现代有广文坊井、广文路等。因此,《台州府志》总纂喻长霖在“弁言”中由衷感慨道:“吾台设郡以来,官吏纷若茧丝,而郑虔独以司户著称,今郡城东有户曹巷,犹有庙在。是则贤吏虽多,而以官命地与台山同不朽者,独郑司户一人,信乎!官不在大,足以愧后世之高车驷马而碌碌无闻者矣。”

  1995年,中共临海市委、临海市人民政府在郑广文祠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台州文教之祖郑虔大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副会长、秘书长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30余位海内外(包括日本、中国台湾)汉学界一流学者曾先后于1990、1995年组团前来考察郑虔事迹,并拜谒了郑虔墓和郑广文祠。

  有一种精神,她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她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自郑虔开创一代文风后,这块土地上孕育和培植出一批批名垂史册、声震华夏的英雄豪杰、鸿儒硕士,诚如《民国台州府志》作者喻长霖所说的:“台州地僻东南弹丸之地,然常异才突起,群贤多能立光明俊伟事业以惊动人世,他郡莫之若先。”斯人逝世,已过千载,可精神永存,光芒依旧;尊师重教之魂,生生不息,代代相承。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