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求雨

作者:张礼标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8月05日

  旧时,科学落后,无天气预报。农村水利条件差,看天吃饭,逢久旱,有向龙王“求雨”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投巨资兴修水利,天气预报准确度高,科学得到普及,求雨的旧习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过去临海用于求雨的龙潭有两处,一处是小溪的七折潭,一处是溪口龙王堂的十八潭。求雨始于何时已不可考。有据可查的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临邑轻盈(今临海市上盘镇)求雨后,天降大雨,轻盈庄徐、尤、王三姓百姓勒石纪念。此纪念碑至今仍存,碑额题着“恩膏下逮”四个大字。

  传说,临海东部一带最早在清康熙年间(1661-1722),就有了求雨的习俗。康熙初年,杜桥大旱,人们去溪口龙王堂十八潭求了两次雨。当时杜桥桑园岙里一个名叫杀猪四的人,举主旗参加了两次求雨。但是,两次求雨都没成功。当地士绅们商议,准备第三次求雨。此时,各村都在流传,之所以不下雨,是因为杀猪四平时杀猪太多,由他家举主旗不吉利。大家都把责任推到杀猪四身上,并要求第三次求雨的费用,由杀猪四一家来承担。杀猪四不得已,卖掉几十亩田地,独自承担第三次求雨的费用。

  求雨仪式结束,队伍往回走到杜桥白石时,天降大雨。更为奇特的是,大雨只下到大路两边的田地里,取水队伍无伞不湿。杀猪四把水旗挥向左,雨下左,挥向右,雨下右。从此以后,大家把这段路叫做“白路阳”,这个地名沿用至今。康熙九年(1670),杀猪四在杜桥斜岙绿云山麓出家,法名寂光,是为“庆国禅寺”的开山祖师,为一代高僧。

  兴师动众地求雨,目的是到龙潭掏回潭水,把水盛放水桶中扛回,故求雨,又俗称"取水”。取水前,先在本保殿庙前竖大旗,将禹王爷神像露天暴晒7天,要去取水的村庄禁屠3天。如3天内天不降雨,就择吉日去溪口龙王堂十八潭取水。水取回来后,再在本保殿设坛,做法事7天。取水的队伍一般由整个庄组成,凡满16岁的男丁都要去。取水队伍的大旗,称水旗,水旗的制作,用山上挖下的整株新鲜青毛竹为旗杆,毛竹竹梢要留着竹枝竹叶。旗杆上系着宽3米、长3米左右,或红或绿或黄颜色的布料为旗帜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子孙代数。不是谁家都拥有举水旗的资格的。夫妻双全,有长子长孙,家中没有损丁者,称为"三代现在”,得红色旗帜水旗一杆;夫妻双全,长有子、长孙、长曾孙,家中没有损丁者,称为"四代现在”,得红色、绿色旗帜水旗各一杆。夫妻双全,有长子、长孙、长曾孙、长玄孙,家中没有损丁者,得红色、绿色、黄色旗帜水旗各一杆……哪家水旗多,说明这家福气好,所到之处令人羡慕。队伍里水旗越多越好!

  取水的仪式,要选德高望重、子孙代数最多的长者为主拜,头戴破笠帽,手执破蒲扇,身穿白布衫,腰系麻绳。主拜行步跪拜,领队到溪口龙王堂十八潭取水。人们头顶烈日,脚穿蒲鞋,手执长香,排成一字长龙,摇旗呐喊,场面壮观。以代数最多的水旗开导,其他水旗按代数排列,捧手炉者随后,每走五步摇动水旗,领队的一路高喊:“天焦地熬,太阳菩萨;地上百姓晒死了。棉花白豆晒落叶,塘底晒刮裂,番薯藤晒瘪。稻苗芋头晒卷叶,蛤蟆泥鳅晒拔直,请龙王菩萨行雨啊!”捧手炉的长者即转过身来拜龙王,整个取水队伍作揖附和:“龙王菩萨行雨啊!”声音震天,挥动手中破蒲扇、破笠帽,如蝶飞舞。到达龙潭后,一行人跪在龙潭周边,执事者敲动大锣、皮鼓等响器,吹唢呐,口诵佛号,恳求龙王降雨。捞回潭中鳗、水蛇、泥鳅、龟等动物。如捞到鳗、水蛇最为吉利,高喊:“取水取水龟,上丘界下丘。”放入水桶内,吹吹打打,前呼后拥抬回。途经的村口,均设香案焚香迎接“龙王”。任何人在烈日下,都不准撑伞或戴凉帽遮阳。迎“龙王”队伍所到之处,围观者不得喧哗,地方官员遇见须跪拜龙轿。“龙王”迎回本村后,水桶悬挂本保殿庙前,村民执香依次跪拜,直到下雨为止。待大雨下得河满塘满后,凡受雨露的村庄均要参加送水,择吉日,隆重地把龙潭水送回龙王堂十八潭,并演戏酬神。椒北平原,最后两次求雨是在1967年。那年,椒北大旱,连盘的几个村和章安附近的几个村,各有一次求雨,去溪口龙王堂十八潭取水。此后,再无求雨活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