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重振文教刘知府

作者:卢如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12月23日

  台州素有“小邹鲁”之美誉,进士千人,状元有四。兄弟同榜、文武双进士、三代六进士、祖孙三折桂、父子四进士、四兄弟连袂甲第、叔侄五登科、一榜逾半百等佳话连连,美谈多多。

  到了清初,台州的文教事业因贪官郭曰燧的暴行遭受了重大打击。郭曰燧,江西南昌人,顺治十五年(1658)至十八年(1661)任台州知府,任上“贪婪成性”,离任时请能手画了一幅《巾山胜迹图》准备带走。怨声载道的台州人,趁夜色在郭宅的门上题了一首诗:“腰缠十万官赀丰,压扁黄堂两袖风。只有巾山抬不动,临行收入画图中。”短短的28个字,把郭曰燧贪得无厌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临海生员赵齐隆、赵齐芳兄弟,旧欠顺治九年(1652)“白榜银”3两,后来已经补交,但被临海粮役蔡寰贪污。顺治十八年(1661),郭曰燧疯狂索租征赋,抓捕了赵齐芳,既不听赵已补交的申辩,也不顾生员不能直接杖责的旧例,将赵齐芳严刑责打致死。台州府学和临海县学两庠诸生闻赵齐芳被活活打死,认为是“凌辱斯文”,群情激愤,要求退学,以示抗议,并联名到宁绍台兵备道杨三辰处申诉。可杨、郭相互勾结,硬说两庠诸生是“挟制官长”,聚众闹事,并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呈报浙江总督赵国祚。赵收受了郭的贿赂,便罗织成狱,将为首的水有澜、周炽以及赵齐隆、赵齐芳之子赵鼎臣、应鸿渐等68人尽行解京。朝廷定此案“拒粮鼓众、退职造反”,水有澜、周炽被处以绞刑,4人死于狱中,赵齐隆、赵鼎臣、应鸿渐等62人各杖三十,遣戍东北上阳堡、开元堡、仁寿堡等地,其中赵齐隆等2人死于押解途中。此年三月还行文将被戍生员的家属一并押戍。此案牵连被捕者近400人,朝廷还责令台州停试三科,台州“倜傥通才,一网俱尽,科目绝榜二十五年”。

  台州由“白榜银案”引发的“两庠退学案”,是台州历史上最为触目惊心的冤案。史志称为“青衿之厄”。为告诫后人,蒲松龄将“应鸿渐”化名“张鸿渐”,“顺治十八年”倒语为“年十八”,赵齐芳改为被杖毙的“范生”,酷官郭曰燧改为“卢龙令赵某”,赵国祚化身纳巨款的“大僚”,创作成一篇令人泪下的短篇小说《张鸿渐》,收录于《聊斋志异》中。

  同治三年(1864)十月,刘璈署台州知府,七年实授,十一年离任,主政台州8年。其间,他一手抓文化教育,极力重振台州文教。他筹资重建占地25亩的府学署,修葺临海县文庙,复建北固山朱子祠,奉祀宋代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四大儒,宣扬“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会同京城屯田司员外郎临海人陈一鹤等,拨款在京购置了5个院子,建房32间,设“台州会馆”,供台州考生赴京投考习宿之用。他新建、扩建或整改充实了32所书院、89所义塾。他认为唐初的台州衙门附近是风水宝地,于是在同治六年将北固山福清尼庵“结价归公”,创立广文书院,广文书院发展成为今台州中学,而台州中学1908年增设的简易师范科发展成为今台州学院,台州中学海门分部发展成为今台州第一中学;他在方正学(孝儒)祠的废墟上兴建正学书院,在湖山寺的废墟上改建东湖书院;将涌泉南屏山的文昌阁义学“扩其规模,捐置民田六十余亩”,改建为南屏书院;在章安动员乡绅捐资,在宋代观澜书院旧址旁重建金鳌书院;在海门建东山、印山、椒江书院;在黄岩建原道、金清、九峰、萃华等10个书院;在太平建鹤鸣、书山、宗文等9个书院……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各县令纷纷行动,为城乡子弟提供良好的读书之处,迨至清末,台州有书院144所,占全省书院总数的14%。刘璈还身体力行,晚上经常徒步到府城各书院,“私觇诸生勤惰而定其赏罚”。在刘璈主政的八年里,台州的文化教育面貌为之一新,学馆书院义塾到处书声朗朗。他在《台学源流》识语(序言)中说:“余守台七年,吏事外,日以兴文教为己责,日取士之能文者校其艺,而奖掖之;前二科获隽二十余人,心窃慰焉。”其后20余年台州中进士17人,占清代总数近半,民国《府志》称此时“台之文教乃大振”。

  刘璈另一手抓城市建设,他动用“白金五百余两”,重建兴善门外中津浮桥,修建朝天门外上津浮桥,使灵江两岸变通途。筹款在天宁寺旁重建社仓8廒,储粮4000石;在小牯岭下修缮善济院,规定每季拨给孤贫口粮银186两。重修巾山上的大小文峰塔和南山殿塔,其中大文峰塔系刘璈处罚犯错的赤水绅士徐万年,令他出资重修的,塔内螺旋中空,四面有窗,登临远眺,府城景色尽收眼底。又扩建东湖,全面清淤疏浚,重开后湖,复建樵夫祠及祠前仰止桥;移流杯亭于前湖,取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意,易名半勾亭,亲自为亭书联:“月点波心,静观自得;风送香气,小住为佳”“半成造化丹青手;勾起烟波浩荡情”;并建九折石桥将半勾亭与湖心亭、樵云阁相连,使其组成一幅线点错落有致、神韵秀丽动人的美景,又逐步修缮城内因过去屯兵作战毁损的“环城诸楼”;动员闽籍富商林益谦,于靖越门外灵江之滨新建天妃宫。同治四年(1685),刘璈还在临海县灵江口的海门北岸小圆山和南岸牛头颈山,各建一塔,将之作为海门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船只航行的明显座标。九年,又在小圆山东的老鼠屿山巅建一塔,并亲为撰记。

  刘璈(1828~1887),字凤翔,号兰洲,湖南临湘人。刘璈秀才出身,才能颇得湖南巡抚骆秉章和浙江巡抚左宗棠赏识,因参与抗击、围剿太平军有功,赏戴花翎,荐为道员衔。同治三年署台州知府,七年实授,十一年迄归侍父,奉旨以道员开缺,加二品顶戴卸任。光绪四年(1878),随左宗棠征战西北,先署甘肃兰州道员,后挥师新疆,“参赞戎机,指挥羽檄,意气甚豪”。七年(1881),任福建省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十年,法国入侵台湾,基隆沦陷,刘璈虽然积极备战,仍被罗织罪名,弹劾入狱,成为李鸿章与左宗棠内斗的牺牲品。中法议和后被遣戍黑龙江,光绪十二年(1686)7月抵达戍所,12月病亡。

  虽然刘璈的一生功过存在争议,但台州士民对其评价极高:“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守台者六十余人,治绩以谭襄敏公为最。入国朝二百四十余年,守台者五六十人,以刘公治绩为最。”刘璈卸任台州知府时,台州士绅特地为其立去思碑,于府学宫内建生祠。刘璈在黑龙江病故后,台州士绅于光绪十四年(1888)在临海东湖专门为刘举行公祭。为纪念刘璈,将台州府衙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