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灵江评论 >> 调研文章
字号:    [打印]

小芝镇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任灵星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2月14日

  近年来,小芝镇全面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关精神,围绕“政府主抓、全域共创”总体工作要求,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大环节向科学分类转变,全面加快推进全镇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成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镇域“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建成镇级垃圾“三化”处理中心1个、垃圾中转站1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屋2个,实现垃圾全域承包,为建设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和新时代美丽乡村擦亮环境底色。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考核督导。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镇长任“双组长”、相关镇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小芝镇“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垃圾革命”具体工作协调落实,有效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科学化处理工作,扎实推进垃圾革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同时,将垃圾治理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同部署同考核,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构建治理共同体,健全考核机制,把治理工作与机关干部、村主职干部年度考核相挂钩,有效倒逼工作落实。

  (二)强化财政撬动,完善设施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全面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活动组织、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支撑保障。近三年来全镇共拨付710余万元用于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各类物资配备活动策划奖励、工作报酬奖励等,其中投入135万元资金建设镇级垃圾三化处理中心,投入200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投入45万元资金配套开展垃圾中转站绿化美化工程跟室外硬化工程,投入25万元改造小芝镇可回收驿站,配有专业操作人员日常运营管护,并添置垃圾运输车辆、垃圾分类亭,保障辖区保洁经费。目前镇域已全面实现垃圾全域承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常态化运行体系进一步健全,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加快实现。

  (三)做优处理模式,实现闭环管理。落实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实行“户收集、公司清运、镇中转、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镇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完成一座市级标准垃圾中转站建设,并做好周边相关配套;深入推进“撤桶并点”工作,采购1050组30升的两分桶分发至群众,撤掉镇区所有的大垃圾桶和居民随意摆放门口的各类垃圾桶,并选定4处集中投放点位,采取“6+4+2”(6个其他垃圾桶、4个易腐垃圾桶、2个可回收物垃圾桶)模式摆放,安装监控摄像头,每日喇叭循环提醒居民投放垃圾。

  (四)系统巡查监管,形成长效体系。建立小芝镇生活垃圾分类巡查机制,成立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工作考评小组,负责对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工作检查考核评比,落实常态化巡检。每村配备1名督导员开展日常分类指导,成立督查小组,每月进村入户开展“回头看”专项检查,以督查通报形式公开垃圾分类开展情况。“定时定点”投放点安装监控设备,通过联网回放及时发现处置“乱扔乱分”问题。镇垃圾分类办联合行政执法对餐饮店、超市等场所进行日常执法检查,对3次提醒仍不按规定分类的依法处理。

  (五)开展宣传教育,造浓社会氛围。采用政府牵头、各单位实施的原则,“线上+线下”互联互动,推动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依托“镇村联动”机制,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常态化举办“红色集市日”“垃圾分类”进校园、进乡村等宣传活动,以宣传车、编印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进村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做法。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新闻媒体报道、电话宣传等线上手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六)凝聚多方力量,实现多元联动。定期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现场指导和劝导服务,当好垃圾分类“践行者”“宣传者”“引领者”。引入第三方机构,抓中端运输,杜绝“前分后混”、“混装混运”现象,实现资源化利用。引入社会力量,号召企事业单位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有害垃圾进行有效回收,专线清运其他垃圾至市垃圾焚烧厂,实现垃圾减量化;建立村级党员责任包干生活垃圾分类机制,包括门前三包责任制网格化管理制度、党员“生态日”制度、实行“三员”制度、垃圾分类“点赞台”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制度机制。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说,多年实施“垃圾革命”让垃圾分类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对比上级要求与农村群众生活所需,生活垃圾分类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常态长效的大型民生工程,涵盖生活垃圾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回收利用与末端处理等过程,涉及到执法、环保、农业农村、财政等诸多部门,并需持续投入人力以及资金,购置的现代化、多样化的垃圾分类容器、运输车辆和终端处理等设施费用较高,在原有的前端、中端和末端的每个环节的设施、管养、维护的投入也很惊人,无论是从设施建设、收集管理,还是资源化利用,都亟需优化完善激励与约束政策体系。

  (二)垃圾处理环节体系尚不成熟。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前、中、后端处理环节并没有完全打通,相应体系尚未建立。我镇虽然持续开展了村民垃圾分类的宣传与教育,但是,从前端选址、中端运输到末端处理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三)群众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性还未养成。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对居民生活习惯的一种变革,目前通过对我镇生活垃圾分类调研,村民对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5%以上,可以基本正确分类达到60%,但主动正确分类后按规范投放率不足,基本主体还是靠政府投入来推动。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一)建设长效管理体制,统筹垃圾分类处理。要树立垃圾分类处理一盘棋的思想,完善健全工作专班制度,制定出适合农村地区特点的垃圾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落实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和指导,形成一套更加系统、科学和可操作的运作机制,同时要借鉴外地先进做法,由点到面,坚持路径清晰、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全面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尤其是要突出重点,紧盯机关、学校、车站、农贸市场等人员集中、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的场所,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和集中资源化处置,率先实现垃圾减量的目标。此外,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垃圾处理模式能够有效执行,还可以定期检查评比宣传活动是否落实到位。

  (二)提升处理技术标准,优化软硬件设施体系。首先是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在垃圾分类投放方面,将垃圾分类纳入文明创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绿色账户”“环保档案”,给予居民可兑换积分奖励,引导正确分类投放,激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类收运方面,督促各收运单位要严格按照分类收集、乡镇分类运转的原则,确保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及时收集转运。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生活垃圾分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宣传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前提,通过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力度来提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目前工作开展过程中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一方面,要充分运用载体,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栏等各类线上平台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的宣传,也可以通过“科普日”“垃圾分类进礼堂”等形式对垃圾分类处理知识进行宣传和讲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线下资源平台,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公园”,建立垃圾分类处理宣传教育基地,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的覆盖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浓厚氛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