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这座筷子博物馆藏着中国文化大乾坤

作者:金晓欣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09月08日

  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筷子的历史至少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韩非子·喻老》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一双筷子,两根细长的棍子,在中国人的手中却能使出夹、拨、挑、扒、撮十八般武艺;一双筷子,蕴含了朴素的阴阳之道,是智慧的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一双筷子,因为材质、形状、寓意的不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与社会发展形态。

  江南真宋城的临海,大气包容、海纳百川,一座筷子博物馆收录中国文化,一位筷子设计师引领行业新潮。

  近日,记者走进紫阳街南端的历史文化展示区,沿着临海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拾级而上,推开玻璃门,瞬间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筷子世界。馆长李东升热情地迎了上来,在他的娓娓道来后,再看展柜里的双双筷子,它们似乎都在开口说话。

  人类文明史,筷子占一半

  筷子是何时发明的?它又为何最初在中国逐渐普及?在古代中国,筷子被看作是一种仅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在“匕箸”和“匙箸”的表述中,“匕”和“匙”在前,而“箸”则在后,反映了中国古人摄入食物时“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现有考古材料表明,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长短不一的棍,它们往往由动物骨头制成,有考古学家将它们称为“骨箸”,而这极有可能是筷子的前身。在后来的商晚期和周的不少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可见筷子作为一种食具已在某些社会阶层或宗教祭祀的重大典礼上使用了。而这作用一直延续至今,从保存在英国亚非学院图书馆中的黑白照片“民国三十年代紫阳街景”中就可以看到,在冬日的某一节日,临海人将筷子或插或摆在饭菜中,进行祭礼活动。

  筷子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进食工具,它的广泛普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多重因素,也与百姓的饮食习惯、筷子文化圈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一双筷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古代的竹、木筷子出土数量与骨头、象牙、犀牛角、金属制成的筷子出土数量相比悬殊,究其原因,一方面与竹、木筷容易腐烂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工艺没有那么完善。

  唐宋是筷子的鼎盛期,这两个时期的筷子在形质上差异较大。唐代的筷子以圆筷为主,筷头造型丰富,比如上面雕有五个节的,代表“五谷丰登”;雕有花瓶状的,代表“平平安安”。宋代的筷子则讲究简约美,天圆地方造型的筷子也就应运而生。而到了明代,筷子在名称上由“箸”演变成了“筷”,因为那时的京杭大运河水路繁忙,水道运输多为木船,“箸”与“蛀虫”的“蛀”、“停住”的“住”同音,而船家行船最担心的就是木船被虫蛀、船停住开不了,于是就把“箸”改成了“快”,意寓快快走,发音变了,字也变了,后又在“快”字上头加了个“竹”字头。

  临海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里共有800余件藏品,囊括了春秋战国到清代的筷子,又以唐、宋、明、清时期的为主。筷子材质有金银、青铜、象牙、美玉、玳瑁、骆驼骨等,另外还有200多个造型各异、古朴精致的筷笼,它们连串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

  匠心独运,与筷为伴的“筷”意人生

  今天,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进餐。市场上,筷子无论是形状、材质还是类别,都在不断地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临海从体量上来说,在中国城市矩阵里是座“小城”。但令人骄傲的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位集收集、设计、工艺落地为一体的筷子玩家就扎根在这座小城里。

  作为筷子行业里的重磅级人物,李东升的从业轨迹始终与筷子文化的重新崛起紧密相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他,年轻时就与筷子结缘,立志设计生产具有中国审美和文化的筷子。

  作为对审美有着严格标准的设计师,他在10年前就率先打破了“跟着日本走”的筷子潮流,在内容上更是别出心裁地继承并赋予筷子主题式的社会文化。

  “当时,在市场上流通最多的是日本的印花筷,而国内的筷子厂家生产规模小、产品也比较单一,家庭对筷子的需求更多的是‘能用就行’。我们传承千年的筷子文化,好像就在这里突然慢了下来。”李东升说。随后,他将诸多浓郁中国风的文化元素融入筷子里,至2008年,其主打中国主题文化的筷子产品在国内市场一路走俏。尤其在景区专卖店等地,筷子更是被包装成了伴手礼,成为了风靡一时的家庭礼物被相互传送。

  此后,李东升在钻研筷子的路上越来越“上头”,他设计的筷子中,既有传统的梅兰菊竹,又有现代的“府城元素”。如根据紫阳街上的永利秤店,他将秤花融入筷子,设计出“称心如意”筷子;借江南城墙的“瓮城”入筷,设计出了“城双”系列筷子等。在他的带动下,筷子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设计的中国筷子,重新站立在行业的潮头。国人对筷子的需求从“能用就行”飞速跃升至“品质生活”。

  10多年里,李东升先后带领团队参与了2008年奥运筷工艺落实、2010年世博筷辅助设计、2015年互联网大会筷子设计、2016年G20峰会筷子设计、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筷子设计、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筷子设计、2018年青岛亚信峰会筷子设计、2019年中国海军70周年礼品筷设计、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筷子设计等,并为故宫以及双立人、雀巢、海底捞等设计专属筷子,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制造的非凡魅力。

  建筷子博物馆,为古城注入更多东方文化

  不久前,之江同心2023第二届设计师中华行活动首站走进了临海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对于这方独具匠心的“筷子天地”,大家表示了高度认可。

  几千年来,筷子在饮食文化上的发展演变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筷子文化的传承发展密不可分。在李东升的工作室内,他最爱的却是纯手工打造的筷子。部分藏品历经风霜洗礼,满面沧桑,但在他的眼里,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贝。越是站在了专业领域的高处,他越觉坚守本心的民间工艺的珍贵。在他看来,博物馆里的藏品不仅是他在图文筷设计上的宝贵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们重新认识筷箸习俗的文化价值,从而弘扬传统文化、重塑现代人对生命和文化的“根”的向往。如来自民国28年的冬青木烙画筷,上面精巧地雕绘了农家犁耕的恬淡生活画面,又附两句小诗:但存尺寸间,留与子孙耕。这为李东升打开了新的设计思路,加深了对烙画这一工艺的了解,也让他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农耕文化与筷子的关联。

  “内美静中参”,这是李东升最爱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筷子行业持续深耕的坚守动力。在他看来,手艺人打造一件好物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与生养他的这座城市气质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台州副中心城市和人口大市,多元文化在此蓬勃发展,“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誉传唱至今。从发展看,临海历经千年,兴盛不衰,以合作共赢的包容姿态创造领跑态势,与世界握手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未来。大气包容的城市精神与谦虚向学的人生态度,是刻在临海人骨子里一生的基因。

  “筷子不是由某个人发明的,也不是某一朝、某一代的产物,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一东方文明的象征不断地传承、创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临海人,我也希望能通过筷子博物馆为千年台州府城注入更多东方文化,让紫阳古街的文化底蕴更深厚。”年岁渐长,说起对筷子的热爱,李东升依然是当初那个热忱的年轻人。他说,自己准备出一本书,是关于“筷子与艺术”的。

  有朋友打趣地问他:“‘玩’筷子,准备‘玩’到什么时候退休?”

  他哈哈一笑,答曰:“能‘玩’的时候就‘玩’,想‘玩’的时候就‘玩’,何必设定期限?”

  洒脱超然的回答,真真如武侠小说里拂袖乘风而去的江湖侠客,好不快意人生。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