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重拾糖化厂里的童年记忆

作者:张爱玲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11月03日

  凉意渐深的秋天,迎来国庆和中秋双节,老同学安排大家去临海市糖化厂游玩,重回童年成长的地方,捡拾儿时快乐的记忆。

  临海市糖化厂坐落在杜桥镇垦岙村,是当年临海规模比较大的国营企业,我父母都在这个厂工作。那里有我喜欢的公园,公园里有喷水池、秋千、双杠、托儿所,晚上做好作业,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去那里玩耍,这个厂承载着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是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糖化厂里整夜机器轰鸣,灯火通明,生产的蔗糖主要有白糖和红砂糖,又以红砂糖最为有名。红砂糖最是原汁原味,榨蔗熬汁后不作任何处理,由蔗汁自然结成细小的晶粒而成。红砂糖色泽暗红,富含铁和葡萄糖及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是滋补佳品。每年甘蔗成熟的季节,沿海的村民把自家种的甘蔗或用船或用车运到糖厂,卖个好价钱。

  厂里有1000多名工人,他们中有退伍老干部、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就业青年。那时候,人们很少外出打工,都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所以在糖化厂务工的村民比较多。忙季时厂子里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厂里也会派出采购员去收购甘蔗,一个厂子带动了我市沿海片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当地村民致富可谓功不可没。

  榨糖后的甘蔗皮也是宝,智慧的工人把甘蔗皮运到压榨车间,放在机器里搅拌成粉末,然后由输送带输送到发酵池里发酵,再通过高温软化,将之压扁,最后做成当时人们装修房子的好材料——纸板。那时候物资匮乏,纸板装修房子也算蛮高档次了。

  那年代实行的是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亩三分地。从吃饭都成问题,到土地分到自己家由自己做主,农民们干劲大、生产积极性高,种的水果品种越来越丰富,橘子、杨梅、枇杷产量也越来越高。为了解决沿海村民水果销售问题,糖化厂开始加工水果罐头,一车车水果在工人们的加工下,变成罐头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回忆,一路叽叽喳喳着前往糖化厂,童年的气息似春天的风扑面而来,吹来那些远逝的人和故事,悄悄地和我们说着想念。没过多久,车子停在了我们曾经玩耍过的古樟树下。

  走进熟悉的环境,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古樟树是景观树,也是风水树,寓意辟邪、长寿、吉祥如意。小时候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到这里玩耍,每个人都跟这棵树有着深厚的感情,好久不见,大家忙着跟它拍照和拥抱。

  老同学的爸爸看到我们,格外激动,厂里的老人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老一辈。那时伯伯他们正年轻,而我们还是一个个小屁孩。转眼30多年过去,我们从青涩的少年变成了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伯伯说:“若是在路上碰到你们,恐怕都认不出来了。”我们和老人细细道说以前,老人慢慢回忆曾经,大家聊得特别开心。

  园子里飘来了久违的柴火味。老同学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从朋友那里弄来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鲢鱼,放在以前做饭的大锅里煮。柴爿火的大锅灶,儿时的味道勾起味蕾的回忆,鱼肉的高蛋白与火碰撞出的香味,浓郁又鲜香,让人垂涎三尺。记忆飘忽着,想到小时候我们都用柴爿火烤红薯,今天看着火红的柴爿火,我的手痒痒的,准备挖点地瓜烤烤。刚想去挖,就听到有同学在招呼了。他们说今晚有太多吃的东西了——菱角、墨鱼烤排骨、螃蟹,还有许多同学的拿手菜,烤红薯就等下次再吃吧!

  既然不挖红薯,那我们就去老厂房拍照。离开这里已有30多年,这里有太多值得我们怀念的地方。站在以前住过的宿舍旁,我拍下了晚霞中带有温度的老厂房。曾经的它,现已改成了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少有人知道,而说起打捞“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拦截臂打捞网上的绳子,大家可能就会发出赞叹,这绳子就是由这家公司生产的。老枝发新芽的厂房,在我们心目中,一直默默奉献着:上世纪80年代,它为人们解决温饱和住房;如今,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它又华丽转身,为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发光发热,希望厂房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台州制造业发展这块沃土里深深扎根,做出贡献。

  儿时糖化厂里的美好时光,一直留在我们的回忆里,它如一条小溪,永不干涸,在我们心中欢快奔腾,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永远闪耀着光芒。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