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林热军老师仅一面之缘。那是暮春时节,在市作协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参加了一次采风活动,地点在头门港。
当我从大巴车上下来,先我们一步到达的老友爱玲和林老师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林老师说早就想认识我了,还半开玩笑地责怪爱玲怎么不早点介绍我们认识。一席话,瞬间消除了初见面时的拘束感。
虽然我是第一次与林老师见面,但之前早已通过他的文章“认识”了他,心中仰慕已久,还知道桃渚作协在他的带动下办得有声有色,美文频出。见到他的那一刻,我感觉林老师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温文尔雅的书生一个。
前不久,爱玲告诉我,林老师托她把自己的散文集《飘然书生》带给我。没想到林老师如此厚爱,我听罢,又是惊喜,又是感动。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先去洗了把手。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文字的尊重。书的封面是淡淡的水墨,绘有远山、近水,还有江上的一叶扁舟,好一派闲适淡雅的意境,无边风月扑面而来。
这本集子记录了林老师3年来的生活印记和心路历程。
《人物》篇里,各个人物形象生动而丰满。比如,恩师俞正灿老师,他上课时的严肃与课后的温柔简直判若两人,他当校长时的勇敢与担当,还有对一线教师的拳拳爱护之心,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无不令人感动;蒋明考老师为人热情,对朋友如一团火,还多才多艺,除了教书育人这一强项,干农活也是把好手,而且还有高超的厨艺等等,让人印象深刻;台州绿壳王金满的传奇一生为人称颂,也充分展示了“台州式硬气”。
我想,对人物的刻画,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融入饱满的情感,才能让人物“活”起来。这一点,林老师可谓驾轻就熟。
《往事》篇里,记录了很多林老师小时候吃过或十分想吃的美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美食让人尤其惦念。比如,糯叽叽的金团,软糯的粉皮,外面粘的是金黄的松花粉,一看颜值就很高,里面则裹着豆沙和芝麻,香甜诱人,曾经让作者向往了很久。
而捣年糕的场景,则是我们都颇为熟悉的。那烧得极旺的炉火,那氤氲的热气,还有米粉蒸熟时特有的清香,让人感受到的,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手持捣子头的壮汉,铆足了劲对着米粉用力。在寒冬腊月里,即便脱光了上衣,那壮汉也是挥汗如雨。刚刚捣成的年糕,揪下一小团来,蘸上少许糖饮,便足以香甜了整个童年。
用大铁锅烧成的饭,会有一层薄薄的锅巴,那焦黄与松脆,是当下用电饭煲煮饭的人怎么也享受不到的美食。甚至连锅巴粥,如今回忆起来,也令人流口水。或许,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吧。
给人带来最大触动的,是林老师对故乡的眷恋。诚如作家刘亮程所云:“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人,或一些地方,有意无意地,给你在保留过去,在补充你的遗忘,让你不至于把这个世界忘得太快,让你不至于一回头,什么都看不到了。”
在那个叫塘坤的小村里,留有林老师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钓鱼的乐趣、大操场上玩耍和看电影的开心与兴奋,历历在目。但随着父亲的英年早逝,生活一下子失去了原先的色彩,小小年纪的他经历了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虽然这是陈年旧事,但我如今读起来,依然心疼当时年纪尚小的他。
或许,人生中难免会有意外,难免会体验到无边的寒凉,但也有更多的暖,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比如,小姨婆及大姑一家,在他们家困难时给予的帮助,更让林老师常怀感恩之心。
要说书中最引起我共鸣的,还是关于阅读的部分。林老师在书中说:“读书唤醒了我的灵魂,哺育着我的精神,滋润着我的心灵,塑造着我的人格。”这种由内而外的热爱,让他天生就适合做一个书生。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在你身体不适或内心困顿时,总能在书籍中找到慰藉,用来对抗人世间所有的不堪。
书籍,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熠熠生辉。书读得多了,眼界自然开阔,对蝇营狗苟之事也看得淡然了许多,不再纠结于眼前的苟且,因为我们心中有更广阔的诗和远方。
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抵达世界上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有书相伴,足以抵挡世间的风风雨雨;有书相伴的日子,永远不会孤独。我们通过阅读,打开了一扇连接外在世界的窗口;我们通过写作,能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让生命更加丰盈。
原本,我以为,读书是寂寞的,但看到林老师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读书的团体,我十分钦佩。同时也意识到,如果能用阅读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去打动、去改变周围的人,即便累也是快乐的。
当然,读万卷书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在条件许可时,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风景与事物,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不亦快哉。跟随着林老师的文字,我们也体验了江西婺源的田园牧歌、新安江的山水画廊以及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蕴,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林老师的这本散文集犹如一道精心搭配的文化大餐,营养丰富,精彩纷呈,需要细细品咂、慢慢回味。我想,能够在文字中,把心安住,便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