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教育背后的爱与殇

——观电影《抓娃娃》有感

作者:王晏莹  来源:  时间:2024年10月25日

  作为开心麻花的又一部力作,喜剧电影《抓娃娃》从上映开始就引起热议。电影中,沈腾和马丽的表演确实让人忍俊不禁,笑点密集,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原本轻松愉快的氛围逐渐变得沉重,我笑不出来了,甚至很多人看过后直言这是一部“教育恐怖片”。

  电影整体借鉴了《楚门的世界》的背景架构:一对富豪父母,为培养自家公司的未来接班人,特意从豪华别墅搬到了破旧的宅院中。在这里,他们把自己装扮成衣衫褴褛的穷人,家中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奶奶”,全家四口人每天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甚至一度要靠捡瓶子度日。

  沈腾扮演的马成钢希望儿子在自己一手打造的苦难环境中磨练意志,成长成才,而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马继业,也只能被动地走入自己被安排好的人生剧本。然而,逐渐长大的马继业虽然成绩优秀,但依然苦恼,他发现周围一切似乎都是设定好的,自己一旦偏离轨道,比如爱上长跑,就会被连哄带骗地抹掉。

  电影名字叫《抓娃娃》,从字面上看,就是富豪父母有意培养接班人,从娃娃抓起,但最后这个理想中“能考上清北,会企业管理”的娃娃他们没有抓住。因为,我们谁都不想成为机器里的玩偶,也不能在娃娃机里养孩子。马成钢夫妇过度干预和设计的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对孩子自主成长权利的粗暴剥夺。他们以为给予的是爱,却不知已化作沉重的枷锁,禁锢了孩子的心灵。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让你学会计为什么不听?”

  “家里招呼都打好了,为什么不去那家单位上班?”

  ……

  作为被抓过的“娃娃”,我们也曾在父母预设的轨道上前行,每一步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在一声声“为你好”“不走歪路”的“关爱”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索的空间。明明走的是一条看似正确的路,内心却深陷迷茫与困惑的泥沼。

  电影里还刻画了中国大多数家长的行为和思想,如沈腾和马丽睡前读书,但却是在演戏,把手机藏在书后,营造虚假的读书氛围。现实也是如此,许多家长让孩子多阅读,自己却在玩手机;孩子去上补习班,家长出去打麻将,但孩子总会有长大的一天,很多东西肯定是瞒不住的。孩子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家长说啥他信啥了。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思想、梦想和追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曾说过:“养育孩子,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而非科学。”我们不可能像捏橡皮泥一样去塑造我们的孩子。

  对照自己的成长经历,再去看电影里的故事,在我看来,家长代表着现实,孩子代表着梦想。这一对矛盾谁也战胜不了谁,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像马继业在政治课上辩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一样,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之中成长的。家长曾是小孩,期待过梦想的曙光;孩子有朝一日也会成为家长,理解现实的不易。我们都在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之中不断长大。

  那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电影在最后给出了它所认为的答案:不要把小鸟困在笼子里,要让雄鹰自由翱翔。就像主题曲中唱的,“我不想当风筝,我想当风,你别管我,管我去哪,我都在找到自己的路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