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夜宿五村

作者:陈必勤  来源: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扫一扫听朗读

  五村的黄昏仿佛比平原的村落来得早些。群山环抱中,那轮高悬于半空的红日,早早地收起了耀眼的光芒,像是一张醉汉的脸,跌跌撞撞地向山的背后隐匿而去。夕阳的余晖为玉峰山镀上一层金边,勾勒出清晰的剪影轮廓。

  暮色如同一块神秘的面纱,眨眼间便轻柔地覆盖了整个山村。“日落西山鸟归林”的意境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山脚下的几只白羊停止了悠闲的咀嚼,仰头发出“咩咩”的叫声,仿佛在急切地催促主人牵它们回圈。地里干活的老农停下农活,扛起锄头,迈着疲惫却又踏实的步伐回家。

  我们在村干部和农指员的指引下,探寻了临杭古道的历史韵味,领略了百罗山茶园沁人心脾的清香,走访了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还参观了承载着村民精神寄托的村文化礼堂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触摸到山村最温暖的人文底色。

  此行缘起叶老的极力推荐。他口中的河头镇五村村,是一个被历史浸润的传奇之地:宋高宗留下的帝王轶事,革命年代大丘山地下党支部的红色记忆……这些动人的故事,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踏上这片土地。

  然而,五村的历史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岂是匆匆一瞥就能读懂?这一天,我们虽然走得腿脚泛酸,但也不能将她的每一页都完全翻阅。我们仍渴望继续探寻,期待在第二天的日光中,再细细品读这部写满故事的乡村史诗。

  山村没有旅店,膳宿条件有限。起初,村干部安排我们住在村避灾中心。晚饭时,农指员提出顾虑:“队伍里有3位80多岁的老同志,避灾中心没有卫生间,夜里要下楼去路边的公厕,黑灯瞎火不安全,再说那里蚊虫也多。”她贴心地建议安排到农户家借宿。

  我心里暗自嘀咕:去陌生人家住多尴尬。村干部似乎看穿我的心思,爽朗地笑道:“这有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文工团来村里演出,都住老乡家里,咱们山里人最是好客!”这时,有人提议住金老家中,说他家房间宽敞,窗明几净,每间卧室都带卫生间。

  下午刚从城里回来的金老听说我们要来住,立刻忙活起来:擦床铺、换新被套,那股热乎劲儿让我们的拘束顿时消了大半。由于大家的确有些累,简单寒暄后便互道晚安。

  我住在顶层的客房,站在阳台远眺,几阵略带凉意的夜风拂面。暮色中的山村宛如水墨丹青,村中的几盏路灯在寂静的夜里散发着光芒,盘山公路上偶尔掠过的车灯在夜色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躺在陌生的床上,山涧流水与偶尔的引擎声交织成夜曲。在这万籁俱寂中,我的感官变得异常敏锐,仿佛能触摸到夜的脉搏。白天的见闻在脑海中闪回,古老的传说、质朴的村民、动人的故事以及对这个古村的眷恋,正随着山雾悄悄漫上心头。

  五村的历史从1600多年前谢灵运修筑临杭驿道开始。为连通临海与天台两地,谢灵运选择的线路经过该村。这条全石铺就的古驿道,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商旅与文人墨客的足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

  传说,古时一位青年在驿道岭头偶遇仙女,两人一见倾心。临别之际,仙女赠予青年一颗种子,嘱咐道:“待此枫树长大,红叶满枝时,便是你我重逢结缘之日。”青年依言种下种子,后来果然在枫红时节与仙女再续前缘,两人结为连理,育有二男三女。两个儿子分别开创了坑头与半岭洋自然村,3个女儿则嫁至半岭魏、半山陈和山顶自然村。这5个自然村后来合并,便形成了今日的五村。如今,村中已有四五百户人家,人口逾千。这个“片片枫叶情”的美丽传说,为五村增添了浪漫的人文色彩。

  南宋绍兴年间,高宗赵构沿临杭驿道南巡。御驾行至杭镇岭时,已是人困马乏。远眺驿道旁半岭魏村炊烟袅袅,高宗决定入村休憩。村中族长闻讯,立即率领全村老少盛装相迎,更献上当地绝技“上桌狮子”表演,其精湛的技艺令龙颜大悦,一扫旅途劳顿。高宗环视四周,但见群山环抱,溪水潺潺,不禁赞叹此地风水绝佳,即兴题诗:“前有蜜蜂(玉峰山),后有碧龙(百罗山),尘埃无极,万古留宗。”御膳之时,村民奉上当地特色垂面饭与芦花鸡汤,其味之美令天子赞不绝口。这段帝王与民同乐的佳话,历经800余年仍在村民中口耳相传,成为五村历史中最珍贵的记忆片段。至今,村中老人讲述此事,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当年御驾亲临的盛况。

  元末群雄逐鹿之际,陈友谅兵败于朱元璋后,其帐下军师辗转逃至半岭魏隐居。为图东山再起,军师在此修建吹角殿,延请得道高僧引龙禅师主持,并大力发展畜牧之业。在禅师“以牧养民”的教化下,半岭魏日渐兴盛,终成一方沃土。这段金戈铁马的往事,虽已随烽烟散去,却在五村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烙印。吹角殿的残垣断壁间,仿佛仍回荡着当年的号角阵阵。每当夕阳西下,暮色中的半岭魏总会让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恍惚间似见僧侣诵经、牧笛悠扬,又似闻战马嘶鸣、刀剑铿锵。

  1947年,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大丘山的4位共产党员以赤诚之心点燃革命星火。他们秘密成立了中共大石区第一个党支部,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火种。面对白色恐怖的阴霾,这些革命先驱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带领群众与反动势力展开了殊死斗争。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精神丰碑,为五村注入了不屈不挠的革命基因。八十载春秋流转,先驱们的事迹已化作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每当春风吹过山岗,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今天的五村人在追忆先烈时,不仅铭记那段浴血奋斗的历史,更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

  夜已经很深了,可我还是辗转难眠。这样一个承载着千年往事、浸润着岁月芳华的古老村庄,怎能不令人魂牵梦萦?睡意迟迟不至,我索性让手机流淌出舒缓的旋律来催眠。在悠扬的乐声中,我的思绪化作一叶轻舟,在历史长河里随波荡漾,在半梦半醒之间,渐渐进入梦乡。

  晨光微熹时,山村在薄雾中渐渐苏醒。推开阳台门,邻家的雄鸡正昂首立于柴垛之上,一声清越的啼鸣划破晨霭。早起的村民们扛着锄头,踏着露珠走向田野,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勾勒出勤劳的剪影。

  五村的清晨,饱含着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律动。不知,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将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新故事?是那些沉淀在石头路上的记忆,还是那些隐藏在飞檐翘角间的往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