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生活 >> 健康
字号:    [打印]

清热润燥度处暑 培元敛阳防秋凉

作者: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陈 婷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8月25日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在8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暑热之气也会渐渐消减,秋天来临。我们临海地处东南,有一句老话叫作“立秋处暑正当暑”,表示现在仍然处在暑热当中。那么,处暑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保健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虽然“处暑”的“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但在临海地区并不意味着高温天气的结束,“秋老虎”继续发威,此时暑湿未尽,却夹杂着秋燥,早晚温差也进一步增大,气候变化较大,易感受外邪发生疾病,慢性疾病也容易复发或加重,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等疾病。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处暑这个节气,我们既要做到应对高温暑湿、燥热,又要适应处暑后天气转凉。

  处暑后的天气多半以干燥为主,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人们的呼吸道和皮肤感到非常干燥,表现为口鼻干燥,咽干唇干,严重者会引发“秋燥症”,表现出咳嗽无痰、咽喉肿痛、皮肤干涩等症状。因此这个时候应该多饮水和吃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此外,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

  虽然气温有所波动,但暑热难消,平日仍需要防暑防晒,气温炎热时不应进行户外活动,多补充水分,既可补充出汗带走的水分,又可以滋润皮肤,还可以润肠通便。

  这种气候不建议过食消暑食物与过度使用空调,要少吃绿豆、西瓜这些消暑食物,冰制饮品也要减少,使用空调时调至26℃或以上,夜间气温较低时,防止着凉。《黄帝内经》中说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处暑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这时候阳气开始衰减,要把保养体内的阳气作为首要任务,就如上述说的少贪凉。

  好的身体都是吃出来的,首先我们可以从饮食方面做起。

  既然气候有暑热和秋燥,那我们就可以多食用清热润燥的食物,如日常的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豆类、奶类等食物及西洋参、沙参、玉竹等滋补品。另外阳气开始收藏了,就是阳气开始减少的意思,所以一早一晚天气开始变凉,因此像西瓜、绿豆、冷饮这类寒凉的瓜果食物,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总结一下,饮食方面就是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清热润燥的食物。

  生活起居与我们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我给大家几点建议:

  1.通风透气,早晚添衣。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孩子和体质弱的人抵抗力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

  2.早睡早起,对抗秋乏。进入秋天有些人总容易犯困,感觉自己睡不醒,这个就是所谓的秋乏。在炎热的夏天,人的身体大量出汗造成了水盐代谢失调,肠胃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身体处于过度消耗阶段。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人体出汗也明显减少,人的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大家也不要过度担心,其实这是不同季节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而然地消除。

  3.精神调养,轻松运动。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饭后散步,或者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对于处暑后养生是个好习惯。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

  此外,穴位保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给大家推荐几个常见的穴位,通过揉按、艾灸等,能起到滋阴润肺、滋补肝肾的作用。例如常见的太渊穴、尺泽穴、太溪穴。

  太渊穴,属肺经,位于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等症状,功能:理血通脉,宣肺平喘,清泄胃热。

  尺泽穴,属肺经,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等,功能:调理肺气,清热和中。

  太溪穴,属肾经,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气喘,胸痛咯血等。功能: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以上的这些养生方法,大家都可试试,争取做到在处暑这个时节少生病、不生病。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