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陈飞飞:“编织”温暖20年

作者:见习记者 叶 静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12月01日

  在大田街道老街口,人们的视线很容易被一抹五彩缤纷的颜色吸引,各式各样的毛线团整齐堆放在店内,这是一家开了50多年的毛线店。46岁的店主陈飞飞坐在店门口,拿着钩针勾织过冬用的毛线拖鞋,她右手拿针,熟练地向前锥、往回拔,毛线在她手里呈现出好看的弧度。

  “这间店比我的年纪还大”

  毛线店的斜对面有一幢三层的小楼,临街的第一层门口摆着一些童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拿着粗粗的毛线针坐在门口。

  这是陈飞飞的母亲,名叫黄小芳,今年71岁。提起以前的事,她的记忆有些模糊。她说小店最早卖童装的,那会儿是一个流动的摊点,随着各地集市的日子,在邵家渡或东塍赶集。那时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了,而赶回家时已是深夜。后来干脆支起了自己的店面,开了一家小百货商店,店内的物品明码标价,大多一毛两毛或一块两块地卖。”

  1978年改革开放后,小店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黄小芳店里商品的种类在童装的基础上增加了毛线、针织和拖鞋,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生意渐渐好起来,货品越来越多,黄小芳就把街对面的一家小店面也租了下来。门店虽小,却几乎是老人一辈子的心血。

  陈飞飞拿着她的钩针,走过来,向记者讲起小店的故事。“这间店比我的年纪还要大嘞。我年轻时是做裁缝的,结婚后就把这家店接了过来,这店铺楼上就是我家。”2004年台风云娜袭来,黄小芳的小店受到重创。台风过后,他们就用存下来的积蓄在原址上建起了现在的三层小楼,重新经营起小店。“这条街以前很热闹,后来慢慢冷清下来,如今人越来越少,许多店面要么关了,要么移出去开到新街了。”陈飞飞说。

  记者望向整条老街,发现只剩下一家布店和陈飞飞的毛线店。

  “来我这里的几乎是熟客”

  “不行不行,说好了按进货价给你,都是街坊邻居的,拿走拿走。”一位奶奶买了拖鞋要按售价给钱,陈飞飞怎么也不肯收,硬把50块钱塞回她的口袋。奶奶临走夸了一句毛线质量好得很,又软又暖,陈飞飞听了,笑得很爽朗。

  “来我这里的几乎都是熟客,现在的人买东西喜欢看牌子,虽然我这些毛线没有品牌,但质量好,毕竟跟毛线打了快半辈子交道,进货的时候只要东西上过手,我大概就能知道好坏了,不好的东西再便宜我也不要。”谈话间又有一位阿姨带着女儿来店里挑选毛线,陈飞飞站起来为她们推荐花色。

  “钩鞋还是打毛衣?钩鞋这个颜色好看。”陈飞飞询问客人的需求,把毛线团拿出来展示。来购买的母女看中了一双样鞋的款式,想学习钩针,陈飞飞得知她们是新手,说:“那要从拿针开始教你们,费劲了。”虽然嘴上这样说,她却转身去找合适的鞋底,为这对母女边讲针法边演示,最后还让她们自己上手。看着这对母女已经织得像模像样起来,陈飞飞才将毛线给她们打包好,最后看母女俩拎上毛线和钩针满意地离去。

  随后,陈飞飞重新拿起她的钩针给我们展示她的作品,厚厚的毛线拖鞋,针脚勾得又密又整齐。“这样一双鞋现在卖80块,但是能穿七八年。”陈飞飞说。

  “很高兴现在有年轻人喜欢编织”

  近几年,钩针和织毛线的爱好者多了起来,陈飞飞的店里不时能看到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新面孔,他们大多是天冷了来学织围巾的,然后把它当成礼物,或送给父母老师,或送给亲朋好友。只要他们想学,陈飞飞都乐得放下手头的事情教她们。看到这门手艺能被年轻人喜欢,陈飞飞打心眼里开心,她总觉得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比机器打出来的更贴合更耐用。

  “我自己也关注现在围巾毛衣流行的新花纹,研究是怎么织的,偶尔也会用钩针勾一些年轻人喜欢的可爱小玩意,但还是以做实用的东西为主。”陈飞飞说。去年,她尝试着开网店,但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淘宝店得一直盯着屏幕回复消息,我打字慢,开了没多久就吃不消了。”

  虽然收入不多,但陈飞飞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这家老店承载着她童年的记忆,毛线那清晰的针脚,一针针编织着她对生活的热爱,日子过得简单、安静而又温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