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名全国的“轮胎村”,到年轻人蜂拥露营的“网红村”,汛桥镇光明村最近火了。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行业,丝滑转换的背后,是“两山”理论照进现实的生动实践,是共同富裕在乡村的创新探索,更是基层党建坚定引领找对发展之路的实干硕果。
敢于“善变”,唤醒“沉睡资源”,振兴在望。两个比人还高的轮胎竖立在光明村村口,这是来往行人对这个村庄的最初印象。过去30多年里,一个轮胎带活了一条产业链,养活了两代人,它是光明村的骄傲。而另一面,产业低小散、环境脏乱差,也成了外界对光明村的“刻板印象”。在强调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光明村无法避免地面临着产业阵痛和何去何从的茫然。重压之下,“80后”村“两委”班子走马上任,决心整改环境、争取项目,用“村强民富”回复外界的不解与质疑。
变则通,通则久。走在光明村,被淘汰的旧轮胎摇身变为文旅新亮点,成为迎客的一张招牌,同时也回应了村庄不忘来时路的理念。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因地制宜谋发展的重要性,它向我们深层次地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从1.0版本向2.0版本迈进的“关键在人”与“顺势而为”。这个“为”的具象体现就是基层党员干部“往远看”“向前走”的“为民所想”;这个“为”,也是永远牢记“我是谁”“为了谁”,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所作为”。
勤于创造,厚植“营商沃土”,腾飞可待。一条林下观光步道,如今成了村里村外的绿色纽带。这几年,像这样的新增“配置”在光明村还真不少。比如宽阔的主干道、现代化的游客中心、正在施工的文化展厅。“大手笔”背后,深藏着的是汛桥镇引凤先筑巢的营商前置思维。
要让创业者扎根安心、让好项目落地放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明溪谷营地是光明村转型的“启动键”,也是后续发展的“承重梁”,对接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光明村最后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赢得青睐,镇方高效率、低姿态、有魄力的“把舵定向”功不可没。半个月修好一条路、3天理出10多亩的场地的“汛桥速度”拉回了准备离开的投资方。用实打实的跑项目、出举措来保障创业方的资产安全,更是成为双方长期稳定合作的“定心丸”。
这也给乡村振兴项目打了一个示范性的模板:厚植“营商沃土”,不是单场“百米赛”,而是一个接一个的马拉松,比拼的不是瞬间的精彩,而是长久的稳健。解放思想、勤于创造条件,则是抢占先机的冲刺点。
乐于担当,赋新“四千精神”,共富有戏。村内绿道的尽头,就是承载着全村希望的光明溪谷营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成为一幕幕生动的景象。汽车行驶在新修的林间公路,游客如流水般涌进山岙。光明溪谷营地里,帐篷露营、围炉煮茶、溯溪滑板等户外活动擦亮了乡村旅游金名片;村民以此为原点,发散出各种增收新路子。
乡村共富,关键在人,也在于格局。“90后”创业青年潘晓龙作为新一代的“浙商人”,在实现先富的同时,也不忘“格局打开”,承担起“带后富、促共富”的社会责任。新时代的“千山万水”不仅仅局限于道路的里程,更多地在于传承与跨越。如果说老一辈“浙商人”的创业初衷在于寻找一条生活的出路,那么以潘晓龙为缩影的新生代浙商,则是在继承前辈精神的基础上,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抱负,聚焦区域共同富裕的整体性,用乐于担当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在新的浪潮中,浙商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而凝练升华后的“共享与共赢”,引领着更多人携手并进,再续辉煌。
光明村虽小,光明的故事讲不完。在这里沉浸式地走过一趟,听村里人讲讲过去、现在和未来,心头抑制不住地燃起一股滚烫的感动。对乡村振兴的展望、对全域共富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