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工坊,向村民敞开“怀抱”。他们不管是啥学历、啥年龄,即来即做……这不是“白日梦”,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白水洋镇。
去年12月,白水洋镇下宅村共富工坊内,诞生了一家“梦工厂”。它依据村民们的实际情况,精准设置岗位,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用工人数就从8名发展至五六十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村民家门口实现就业
“啪嗒、啪嗒、啪嗒……”还未踏入下宅村共富工坊的大门,一阵阵清脆的敲打声便已传入耳中。工坊内,村民们正忙着组装企业刚刚送达的订单产品——被套夹。他们坐在长桌两侧,双手灵活地在产品组件间穿梭。先嵌弹簧、再装握把、最后敲打固定,每组装一个夹子,大约只要5秒钟。
据了解,这里的薪酬以计件形式发放,做得越多,赚得越多,因此,大家积极性很高。开工不到一小时,每个人身旁的大麻袋就被组装好的夹子装得满满当当。
“我们平均每天能赚五六十元,动作快的能赚七八十元。”说起家门口的新工作,年过六旬的村民李茂富笑开了花,“以前我在家没事干,共富工坊办起来后有活干,打麻将都没兴致去了。”
这份家门口的好工作在村里中老年人之间口口相传,很快成了大家心中的“香饽饽”。有了工作,多了收入,日子就有了新奔头。村民们脸上常挂的微笑映衬出内心的幸福感。
企业缓解用工难
向下宅村共富工坊发出订单的企业,是临海市佳豪日用品有限公司。这家白水洋镇本土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各类塑料制品、日用杂品、家庭清洁用品,产品出口至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
每到订单旺季,公司总经理应建林最头疼的就是用工难题。下宅村村民们正在赶着完成的这批订单,为230万个被夹套,总货值约200万元,计划出口到欧洲,预计本月底完成生产。
“这里人手多,速度快,对我们来说,出货时间有保障。”应建林告诉记者,一开始,村民们对产品的制作工艺不熟悉,来组装的村民不到10人。为帮助大家尽快上手,他特意安排了公司的车间主任来到工坊现场培训。村民们学得很快,看到有赚头之后,他们互相介绍,半个月后,工坊里的人手就增至约60人。这笔订单能让村民们获得合计16万元的收入。
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难,也给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这样“两全其美”的生意,应建林很乐意,也愿意继续做下去。
村庄焕发新活力
“打麻将的少了,集体收入多了,邻里之间和谐了。”谈起村里这几月的变化,白水洋镇下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平十分欣慰。
下宅村是白水洋镇典型的“山上村”。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以50岁以上、70岁以下的中老年人为主。如何让他们增加收入,拓宽就业渠道,是镇、村干部们心中的一大难题。
去年,在白水洋镇党委政府的统筹谋划下,下宅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利用村中闲置空间建立了共富工坊,点对点吸纳村内低收入农户、留守老人、妇女等闲散劳动力。
“我们不是依据企业要求找人工,而是从村民实际情况出发,去寻找合适的企业。”李绍平说,村干部在走访企业时,首先排除了对技术或者体能要求较高的工种。最后联系到的佳豪日用品有限公司,产品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也不是很费体力,“大家上手都很快,平均每月能赚1500元至2000元。现在邻里纠纷、婆媳矛盾都少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两家企业固定为下宅村共富工坊提供生产订单。接下来,下宅村将继续扩大共富工坊的规模,引进更多企业,为村里的中老年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要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南座楼房也改造成共富工坊。”
“设计师明天就来了!接下来就招标、施工。”
……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白水洋镇下宅村正昂首阔步走在共富路上,努力做到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