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一湖烟雨 宋时风华

作者:何薇薇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24日

  若生活在宋代,一定要去东湖。

  这座被晚清学者俞樾赞为“小西湖”的江南园林,前望灵江烟波,背倚北固青峦,湖中九曲长桥如蛟龙卧波,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春时柳枝冉冉,夏日荷风送爽,秋来丹枫映水,冬至残雪挂枝。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堪称“邑郊风景地”。

  东湖最初只是台州府城内一洼普通水塘,北宋端拱二年(989),在朝廷重视“备边御戎之策”的大环境下,台州作为东南海防重镇,知州张蔚在此设置了船场水军营。嘉祐年间,待水军移防后,这处洼地因排水不畅,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成为困扰城中百姓多年的水患。熙宁四年(1071),知州钱暄以卓越的远见改变了这个局面。他亲率民众疏浚水道、凿拓湖面,取淤泥堆筑为湖中岛,在湖周遍植花木,修建亭台,又将西侧城墙整体迁移,使东湖成为护城河体系的一部分,既根除了水患,又造就了一处山水相映的胜境。自此,崇和门外便多了一座名为“钱园”的隽雅园林。

  宋代奉行“与民同乐”的治国理念,这一思想在园林建设上体现得尤为显著。据《全史宫词》等记载,北宋初年便明令“三省同奉圣旨,开金明池,许士庶游行”。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众多私家园林也向公众敞开。钱园落成后,不仅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更成为百姓共游的乐园。每年上巳、端午、中秋等佳节,湖上游人如织,画舫往来,笙歌不绝。钱暄对此深感欣慰,特赋诗记录盛况:“疏就湖山秀气浓,花林茂列景争雄。管弦交奏客欢合,台榭竞登人喜同。环障鹭行飞早晚,平波鱼阵跃西东。荒芜芟去成佳致,换得汀洲月与风。”这首诗后被收入《全宋诗》,成为东湖繁华景象的见证。

  钱暄出任台州,是循着祖父钱弘俶的足迹而来。当年钱弘俶正是从台州刺史任上返回临安继承吴越王位。钱暄任满离去时,带走了百姓的赞誉,留下了这座精心营造的钱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半个世纪后,这座园林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钱氏家族手中。

  靖康南渡后,宋高宗赵构的太姑婆秦鲁国大长公主择居临海。她的驸马正是钱暄之子钱景臻。其时驸马已逝,大长公主带着儿子们在北固山麓安家。高宗特赐“一行宅”予这位太姑婆,宅邸恰在钱园西北角,钱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公主府的后花园。钱氏家族世代守护的国宝——金书铁券,也随之迁藏于此。

  这件金书铁券,又称“钱鏐铁券”,形如覆瓦,以铁铸成,高一尺,阔二尺,拱面镌刻着333个金字,明言“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这是唐昭宗乾宁四年(897)为犒赏钱鏐平定董昌之乱所赐的免死凭证。这件传世之宝由钱氏子孙世代珍藏,先随钱景臻入居公主府,后又随大长公主迁至临海。少年陆游随母亲来临海时,曾在大长公主府中亲眼目睹这件宝物。时隔七十余载,耄耋之年的陆游在《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中仍清晰记得:“某年十二三时,尝侍先夫人,得谒见大主,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筒瓦。”

  钱氏在临海繁衍生息,渐成台州名门望族。其中钱端礼在隆兴二年(1164)拜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其孙钱象祖更在嘉定元年(1208)官至左丞相,祖孙同列宰辅,传为佳话。得益于钱氏家族严谨的传承体系,金书铁券在临海保存了700多年。在这段漫长岁月里,它曾7次奉诏进献给帝王观瞻,为避战乱,一度藏入深山,3次沉入水底。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之题咏者不胜枚举。明太祖朱元璋不仅曾召观铁券,更因铁券而赦免钱氏后人;清乾隆帝南巡时,亦特命钱氏后人呈览,并御制《观钱镠铁券作歌》,并命工匠将全诗镌刻于特制木匣,用以盛装铁券赐还。直至清末光绪年间,铁券不幸被盗,几经辗转,最终为嵊州长乐钱氏寻回珍藏。1951年,长乐钱氏将这件传世之宝捐赠给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年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被评定为一级文物,成为见证千年历史的镇馆之宝。

  历史烟云虽已远去,但文脉传承从未中断。如今,在东湖东南角,依然矗立着一座雅致的依水山庄,它默默见证着东湖的沧桑变迁。而荣兴堂内陈列的“钱氏三宝”——铁券、宗谱和历代名人画像,则继续诉说着这个江南望族的辉煌往事。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