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临海专题 >> 灵江评论 >> 调研文章
字号:    [打印]

从大田刘村的美丽蝶变看临海农村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陈开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6月21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市十五届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的目标任务,催人奋进。但当前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共同富裕需要选取部分条件相对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大田刘村就是我市探索农村共同富裕之路中的一个典范。

  一、基本做法

  大田刘村,隶属大田街道,位于临海城区东部甬台高速公路临海北出口处,全村597户,16个生产队,村户籍人口1852人,外来人口3600多人。该村原本是典型的农业村,经过近20年探索与发展,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薄弱村发展为亦工亦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总结发展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业强村,藏富于民。大田刘村过去是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几乎为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耕种田地和外出打工,村民总体生活水平并不富裕。2002年,该村新一届村班子组建后,为拓宽村民收入渠道,主动带领全村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原来单靠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村级工业经济的新思路。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该村将分散经营的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土地资源,通过“出让土地——建标准厂房——出租——再扩建标准厂房——再出租”的滚动发展模式,进行商业化经营,吸引企业入驻,带动村庄经济发展,闯出了一条工业强村之路。

  (二)生态美村,美富于民。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该村适时对原本脏乱差的村容村貌进行有序改造。农村住房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该村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农房改造,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大刀阔斧进行基础设施硬件改造,打造“一体式”综合楼,兼具村委办公功能与村民住房刚需,建设村级生态公园,努力提升村容村貌,努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三)文化润村,用富于民。大田刘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刘氏宗族源远兴旺,军鼓、民乐、戏剧等民间非物质文化元素众多。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该村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投入资金用于兴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集历史宣介、文化传播、业余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活动中心,打造村居文化传承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擦亮农村文化底色,大力倡导农村基层文体活动,挖掘发扬本地文化特色项目,组建村企文化艺术团队,促进文化在基层落地开花。

  二、主要成效

  大田刘村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努力,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村民生活明显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曾先后获得临海市经济发展强村、台州市级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大田刘村在经济上实现了富裕,生活上实现了富足,精神文化上实现了富有,在全市独树一帜。具体成效体现在:

  (一)让“口袋”富起来,实现经济“共富”。2003年,该村将400亩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正特集团,获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2004年,该村开始利用出让所得资金投资标准厂房建设,建成后对外出租,吸引各类企业进村入驻,此后,该村的标准厂房不断扩建,至今共建成标准厂房12万平方米,现有入驻企业60余家,年产值16亿多元。据统计,该村集体年均出租收入达到1700万元左右,村固定资产已超过1.5亿元,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每位村民年分红有7000多元。此外,随着企业的入驻,不但方便了村民就业,而且还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该村本地常住人口1800多人,而在该村的外来人口已达3600人,从而带动村里房屋租赁、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口袋”富起来,人均收入由原先1000余元提升至3.5万余元,超过全市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原本冷清的农业村庄已成为繁华的工业强村、经济强村。

  (二)让生态美起来,实现生活“共富”。2011年开始,该村陆续投入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大规模农房改造工作,建成花园式住宅小区,半数以上村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面向村民筹资建设村综合楼,解决资金来源难题,建成17层一体化综合楼,办公场所焕然一新,村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其中65周岁以上村民免房租入住宾馆式公寓。有序推进基础建设,建成村级公园——浦山公园,获批建设用地18亩,累计完成投资额600万元,为广大村民提供业余休闲娱乐场所。改善村庄基本风貌,先后完成道路硬化、公共照明、垃圾分类、专职保洁、集中整治等工作,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引水工程建设,共修筑水池10个,改善村庄饮用水质,极大便利村民生活用水。

  (三)让文化活起来,实现精神“共富”。文化是根,文化是精神支撑,文化是软实力。近年来,该村投入资金完成活动中心改造扩建,改造原老年活动室,建造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超3000多平方米,修建刘氏宗祠(村企文化俱乐部)、农家书屋、篮球场、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处于全市前列。完成文化队伍组建扩容,配备专职文化工作人员5名,组建军鼓队、排舞队、民乐队、戏剧队等村企文艺团队18支,成立孝敬文化教育会、社会公德推进会和新村民文化促进会等组织,基层文化队伍力量得到强化。完成文化活动内涵扩展,建立骨牌锣鼓传习基地、大田板龙传习基地,传承板龙、骨牌锣鼓、舞狮等优秀传统文化;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文体活动,开展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知法守法的评比活动,促进村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

  三、经验启示

  临海大田刘村成功实现由经济薄弱村向现代经济强村转型,村民生活实现全面小康,经济富裕、生活富足,精神富有,成功走向共同富裕,为探索全市农村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大田样板”。总结其发展经验,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一)坚持党建引领,汇聚起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发展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大田刘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与政治保证。2002年新一届村领导班子产生后,村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集思广益,顾全大局,以工业强村的理念把全体村民凝聚起来,同心合意齐奔工业兴村共富路,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但在建设标准厂房初期,村里需要将全村土地回收统一经营,许多村民不理解不支持。村干部一方面深入村民家中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党员率先将自己田地首先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正因为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榜样作用,党员干部有威信,征地工作才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拥护,彰显出了基层支部强大的战斗力。也正是因为该村一直注重基层阵地建设,牢牢把握住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从而能够将全村村民的力量团结凝聚起来,包括在一些村级重大事务中,村民们都能给予支持和配合,从而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带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二)坚持产业强村,集聚起促进共同富裕的多元发展业态。发展村级经济,关键是要根据本村实际,正确分析本村发展优势与劣势,作出适合本村长远发展的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给大田刘村转型发展工业化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上甬台温高速公路临海北出口的道口优势,S75省道、S34省道交叉经过,交通日益便捷。在村里固定资产几乎为零、启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村集体依靠既有土地做文章,建设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引进企业入驻,既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经济收入,也可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后期再通过滚动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定期分析当前集体经济发展形势,规划下阶段全村发展项目,集中研讨细化发展方案,村集体资金积累不断丰厚。该村每年还将村集体收入划出一部分作为发展基金,专款专项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如优化村庄整体环境,配合公安部门提高周边治安水平,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创业环境,服务入驻企业更好发展,实现村企共赢。

  (三)坚持共建共富,凝聚起促进共同富裕的不竭发展动力。大田刘村始终贯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村民,坚持发展共享理念,整合村集体力量,调动所有村民积极性,有效消除原先分散凌乱的发展状态,致力发展共享。村党支部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建设标准厂房难点堵点,全体党员干部加强政策解读、先进经验、群众心理等方面知识学习,向全村16个生产队和村民阐明共建共享将带来的实际益处,于2005年统一生产队意愿,村集体实现土地统一标准化运作。特别是产业上规模后,该村还大力开展福利性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以系统思维看待文化,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用好这个关键变量,努力使之成为最大增量。建设了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文化中心以及农村文化礼堂和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基础文化单元,做好做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做到供给多样化、载体品牌化、服务均等化、投入多元化、运营系统化,为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奋力打造村级文化特色,凸显大田刘村庄特色,实现物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