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留得清名举世知

——陆翰文教育救国的故事

作者:杨红峰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5岁的少年陆翰文毅然从天台一家南货店出走,远赴杭州寻找革命同仁。为了这一天,他准备已久。

  陆翰文(1890-1948),初名浚达,号海石,笔名双匕,临海县城人。其出身于地主家庭,由于家道中落,15岁的他只好到天台的一家南货店当学徒。虽然寄人篱下,但陆翰文时刻向往着离开,奔赴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一天,促使他下定决心的是光复军准备起义的消息。

  来到杭州后,在友人的引荐下,他加入了光复会,与同乡王文庆等人成为亲密战友。他还凭着一腔报国的热忱加入了敢死队,这一年,陆翰文17岁。此后几年,在光复上海和南京的战役中,都有陆翰文年轻的身影,他用一腔热血兑现着自己报效祖国的誓言。

  革命成功后,各位革命同仁纷纷出任新政府要职,陆翰文却婉言谢绝了浙江都督府聘任他为某厅厅长的美意,在1912年毅然回到了家乡临海。1913年,他从少年时的同窗好友项士元的手中接过了回浦学校,从此开启他作为平民教育家的人生征程。

  回浦学校创立于1912年秋,初称临海私立高等小学校,设在临海城内台州府学署(即孔庙,今回浦路西端北侧“大成殿”一带的尊经阁),由临海人项士元、卓荤、章超和林宪章等始办。

  陆翰文接过回浦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更改校名。因临海在汉朝时曾有“回浦县”之名,陆翰文以此为典,把校名改为私立回浦高等小学。其后,他对学校样貌和校风进行了一系列整顿,使回浦学校步入了办学的正常轨道。8月,陆翰文正式接任校长。1915年1月,陆翰文亲定回浦校训为信(实践不欺)、爱(乐群知本)、勤(有恒耐苦)、勇(知耻敢为)。3月,为强身救国,他在学校设立了拳术课程。9月,他以“赞助学业”为宗旨,创办了回浦学会,他兼任会长。

  就在陆翰文准备大展拳脚振兴一方教育时,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他背信弃义一意复辟,反袁浪潮在全国掀起。陆翰文虽然身在乡野,但依然胸怀天下。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他不由拍案而起,投入到反袁的革命斗争之中。1916年,浙江反袁独立,陆翰文当选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

  1917年,陆翰文创办《回浦杂志》,以传播新文化和宣传进步的革命思想。但他没有想到,推翻袁世凯后来了更多对革命成果虎视眈眈的军阀。他们无不对革命党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在军阀的残酷镇压下,一时间风声鹤唳,革命党人危在旦夕。这年的5月2日,陆翰文和项士元在临海创办《时事日刊》,著论痛斥北洋军阀对浙江的统治,没想到报纸出版仅3期即遭查封,浙江军阀杨善德还通缉抓捕陆翰文。形势危急,无奈之下的陆翰文避难至上海,后又不得不与祖国挥泪作别东渡日本,开始了三年的留日生涯。

  在日本期间,他喜读文学作品,喜欢吟诗作词,特别喜欢音乐,这些都为他添了几分文人气质,也滋养了他更为丰富的内心。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创作了不少诗词和歌曲,其中一首《回浦学校校歌》辽远激昂、荡气回肠,充分表达了陆翰文的胸怀和理想。“莽莽中原逐鹿场,登高感慨长。回浦波平赤城赤,壮哉吾家乡。山水清奇毓灵秀,英豪应运生。愿养锋锐歼强梁,蔚为我校光……”

  在异国飘荡三年,陆翰文终于回国。归国后他立即投身于回浦学校的发展大计,他创办《赤城日报》,改《回浦杂志》为《回浦潮》石印周刊,这开创了全省小学发行校刊的先河。这期间,陆翰文还积极宣传新思想,撰写《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文,支持小学改用白话课本进行教学,为回浦校园吹来一股清新的办学之风。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回浦学校在陆翰文的手里日渐发展壮大。1924年,扩充了初中,分小学部和中学部,统称私立回浦学校,陆翰文任董事长。后又附设了幼稚园,抚教孩童,这在当时的临海实为一种创举。

  1927年,陆翰文短暂地离开回浦,在上海待了一年。转年,心系回浦的他回来了,从此一待就是二十年。他竭尽全力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打造回浦的百年基业。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件的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陆翰文想远离政治的治学梦想一时受到现实的严重打击。陆翰文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他主动率先捐献抗日款项,义卖了自己多年栽种的多盆菊花,换成寒衣送到前线,获得省政府嘉奖。

  日本的侵华战争一日日加剧,书香四溢、遍地菊黄的回浦校园笼罩在浓重的战争阴影下。10月,形势愈加严峻,陆翰文与朱洗马上组织疏散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与回浦校园挥泪作别,带着书籍和简单的教具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地搬迁至西乡店前村。9月24日(农历八月初一),日军的飞机轰炸临海城,留守在回浦学校的学生们身陷险境。10月,陆翰文及时组织中学部高年级学生移至黄沙分校上课。1939年2月,举校西迁,分置于店前、前塘、下洋庄、西洋庄4村。

  那时的乡下,与城关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校舍分布在各个村落里,或暂借民房,或利用祠堂、庙宇,没有专门的学生运动场,桌椅也破败不堪。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陆翰文没有被困难吓倒。在这样的艰苦时期,他用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用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学生。他站在店前街的戏台上,一脸严肃并满腔激情地领唱,学生们列队站在戏台下一句句跟着唱,《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是师生们的最爱。没有乐器伴奏,学生们摆身踏足打拍子。学生队列外面是一群村民,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抗战的气氛。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陆翰文还是决定在西洋庄增设高中部,朱洗为部主任。至此,回浦学校既有完全小学,又有完全中学,在教育体制上实行12年一贯制,并改名为临海私立回浦中学。

  在西乡避难两年,1940年,回浦师生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迁回临海城内,回到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回浦校园。可是,等待他们的却不是梦寐以求的安静日子,而是马上就面临的四处逃难。1941年,临海县城遭受日军飞机的几番狂轰滥炸,同时日军还在临海县的海门区登陆,先头部队分水陆两路向临海县城进犯。危难之际,陆瀚文不得不宣告无限期放假,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疏散了学生。

  陆翰文是最后一个离开校园的,他带着全家避居到离城关很远的深山——界岭村。他随身备了一瓶安眠药,做好万一被日军抓住立即自杀的准备。一段时间以后,听说日军已经逃离临海,敌机轰炸的阴影也暂时散去,陆翰文又第一个回到了回浦学校。

  学校要复学,但校舍破坏严重,陆翰文不得不又一次考虑为学校设分校。他选择东乡大田区的上沙村,建立了“私立回浦中学乐乡分部”。简陋的分校成立了,学生也陆续地返校复学。陆翰文又忙碌了起来,他每天往返于城乡之间,兼管本校和分校。为了让分校师生安心教书和求学,陆翰文把全家搬至分校居住,与师生同甘共苦。他一边管理百废待举的回浦学校,一边继续以创作的方式寄情喻志。他创作的《咏史》《咏菊》《咏马》等诗歌,均充分表达了他的抱负和感慨。

  几年的光阴又在奔波和操劳中度过,回浦学校一日日地恢复旧貌,陆翰文却一日日地消瘦下去。平头依旧,长衫依旧,布鞋依旧,就连那装着廉价烟丝的旱烟子也还是几十年前的样子,可是斯人已然病入膏肓。多年的积劳终成疾病,陆翰文患上了肺病。他咳血已经颇有一些时日了,家人、同事、好友和学生的劝说,都不能让他离开校园一步,“我一天不死,一天不离开学校”。他就这样在他们含着热泪的忧戚目光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最后。1948年5月19日,陆翰文病逝,一时间万人同悲,全城哀悼。斯人长辞,唯有那“努力、用功、守校训”的遗言,回荡在回浦校园和临海大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