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要等上很久,也不知道准备的材料行不行,没想到交到窗口后,没几分钟就能去找调解员调解了。”近日,王先生因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来到市社会治理中心时,体验感满满。
过去,民商事纠纷调解要先经由市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审核、登记,才能分派流转到调解员的手中。自2021年6月17日“一窗受理”机制开始运行后,市民到市社会治理中心综合受理窗口递交申请,仅需10分钟,便能走完受理流程,与调解员对接。
“为更好地实现纠纷的源头治理,更快地化解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市人民法院主动将法院调解工作置于社会治理大格局中,大力配合社会治理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一窗受理’机制。”市人民法院副院长宋海敏说。
一窗受理 调解成功率提升明显
走进市社会治理中心,过了安检后便是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的醒目标语下,由社会治理中心、法院、司法局等单位精干力量组成的工作团队,按照“调解优先、应调尽调”的原则,综合受理群众提出的信访接待、纠纷调解、诉讼服务等事项。
从“单打独斗”到“整体作战”,“一窗受理”工作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统筹,以市社会治理中心为主体,市人民法院、市信访局、市司法局协助推进,按照“制度重塑、流程再造、组织重构”的改革创新理念,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联动工作体系。
“在‘一窗受理’机制下,中心在物理格局上将把好纠纷的‘入口关’具象化,方便当事人进入中心后就能到该窗口办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引导群众观念从‘有事找法院’向‘有事找中心’转变。”市社会治理中心主任洪滔滔说。
据悉,“一窗受理”机制运行以来,共受理纠纷22738件,调解成功11395件,成功率50.11%,被肯定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临海模式”。
创新受理模式:调解优先诉讼断后
蛇年春节期间,市民李女士8岁的女儿在某游乐园玩耍时受伤。李女士多次与游乐园负责人沟通,对方始终拒绝赔偿。3月上旬,李女士准备起诉。来到市社会治理中心之后,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叶梦接待了她。在了解调解事宜后,李女士最终打消了对后续履行等问题的顾虑,在上诉和调解之间,选择了后者。
叶梦以“浙里调解系统”为入口,登记了李女士的纠纷事项,并派发给调解员。李女士拿着叶梦向她出具的《受理通知书》,马上到该调解员的办公室对接调解事项。两周后,案件顺利调解,游乐园赔偿了李女士8000余元。
李女士的经历是“一窗受理”机制运行的一个缩影。
在前端,市社会治理中心以中心的名义受理案件,适宜调解的民商事纠纷当场按照分案机制的规定派发至调解员。对不适宜调解、当事人不愿调解或对外委托调解不成的疑难复杂案件,则由法院立案窗口进行审核立案,形成化解纠纷整体合力和完整闭环。
洪滔滔告诉记者,为避免久调不决,中心出台规范指引,调解期限一般为30日,超期调解不成的,一律登记立案进入诉讼程序。疑难复杂案件且经双方当事人同意,经批准可延长至60日。调解成功后,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或需要出具民事调解书的,工作人员在7日内予以办结。
通过制度重塑,创新受理模式,“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得以建立,让大量矛盾纠纷在进入诉讼程序前得到有效化解,也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加强联动 提升解纷质效
市社会治理中心设有9大行业性调解组织、6个综合调解室、1个警调衔接室及1个冠名调解室,由14名专职调解员组成金牌团队。驻社会治理中心的法官不再直接参与纠纷调解,而是专注于调解指导、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简案速裁等工作。法官与专职调解员建立指导关系,加强日常疑难案例法律指导,统一调解尺度,对调解协议进行把关。
此外,市人民法院还注重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指导,针对劳动、道路交通、物业、金融、知识产权、医疗损害赔偿等纠纷,安排专业领域法官开展专题培训,着力提高调解员、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组织的法律业务水平,推动调解实效的提升。
2023年,“一窗受理”机制在县级层面已经成熟完备,此时恰逢共享法庭建设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市人民法院联合市社会治理中心、市司法局、镇(街道)多次召开座谈会,推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共享法庭”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
根据《实施意见》,在县级层面,“共享法庭”运维中心整体入驻市社会治理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共享法庭”调度指挥管理;将镇街共享法庭纳入平安法治平台以及联勤处置队伍、调解队伍建设,并配备联系法官团队,根据需求为镇街提供法律咨询、协助化解矛盾纠纷、普法培训等专业法律服务;在村社层面,法官团队以包联干部的形式加入网格团队,为网格提供调解指导、业务培训等服务,切实提高网格团队法治化工作能力,实现纠纷化解的重心下移。
下阶段,我市将持续深化“一窗受理”工作机制建设,让“小窗口”演绎大服务,为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