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盘镇金杏灯村,有一名今年82岁的“新闻主播”,叫王掌桂。30多年来,他坚持在村口给村民播报“方言新闻”。从民生新闻,到国际形势,再到惠农政策,他样样都讲,是村民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今年年初,王掌桂入选了2024年第四季度“浙江好人榜”。
王掌桂讲“方言新闻”,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那时,金杏灯村村办公楼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前总挤满了看新闻的村民。然而,王掌桂注意到,许多老人即便挤在最前排,也只是盯着屏幕发呆。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致使新闻成了他们眼中的“无声画面”。王掌桂曾在铁道兵部队历练,有着一颗热忱的心,虽只有初中文化,却足以为村民转述电视上的文字。那时起,他便在村口支起竹椅,当起了“翻译官”。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了。这工程在西藏,大得‘猛’,可以讲是‘世纪工程’,总投资大概要1.2万亿元,准备建5座电站……”他把《人民日报》上的时政要闻,用临海方言讲得绘声绘色,瞬间变得通俗易懂。老人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每天新闻时间,成了大家最期待的时刻。
隔壁村村民王大国是王掌桂“新闻节目”的老听众。他对王掌桂的“新闻节目”赞不绝口:“村里的老人有的岁数大了,记忆力差,他讲新闻让我们听听,感觉很好,很值得点赞。”
每天凌晨5点,整个村子还在沉睡,王掌桂的房间就亮起了灯。为了让每天的“新闻节目”更精彩,他戴上老花镜,认真研读《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把重点内容一笔一划抄在笔记本上。这些笔记本摞起来有半人高,不仅是他知识积累的见证,更藏着他回报社会的初心。
“我每天看电视新闻,《参考消息》《台州晚报》《台州日报》等报纸也都在看。看了以后我再抄写到本子上,30多年来写的稿子合在一起估计有三四十斤重。”王掌桂说。
如今,每天早上8点,金杏灯村文化礼堂里会准时响起王掌桂的声音。不仅本村的老人早早前去占座,周边8个村也有村民慕名而来。他讲全国“两会”新闻时,会说“国家开大会,要给咱发新福利了”;解读惠农补贴,就比作“地里多收了两担谷”。遇到村民咨询,他总会掏出小本子仔细记录,下次带着答案来继续讲解。
隔壁村80岁的王茂雨专程来向王掌桂拜师学艺。学成后,他回村当起“二传手”,让更多老人听到通俗易懂的新闻。
对王掌桂来说,讲新闻不仅是传播资讯,更是老友相聚的温暖时光。“只要我还讲得动,我会将新闻一直讲下去。”他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采访中,我们在八旬老人王掌桂的身上,看到了坚守与温情在乡间绽放的光芒。30余载风雨无阻,他用熟悉的声音搭起一座特殊的桥梁,一头连着日新月异的世界,一头系着故土上的老人们。
这份跨越岁月的执着,是对乡土最深沉的眷恋。在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下,王掌桂用最质朴的行动,让村里的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听懂”世界。他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乡间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的临海乡村,被越来越多细碎的温暖悄悄点亮。相信这些流淌在烟火里的暖意,定会在更多乡村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