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白首初心谈“绿业” ——回忆我的林场“知青”岁月

作者:倪里奋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10月01日

  “铁矿知青下临城,家门校门大山门。老爷殿内身家安,万亩荒山炼青春。”这是一首不成熟的小诗,却真实反映了我在临海市林场40多年的搏击岁月。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为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党中央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33名杭州知青来到了滨海之城临海,这其中就有我。我们带着几许兴奋和期待踏上征途,迎接我们的却几乎是失望与无助。先乘坐小火轮,又背着行李在崎岖的山间小道艰难地爬行了3个多小时,想像中的九支山林场才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林场——供我们安身的一间破旧寺庙、竹条钉的木床、潮湿的泥地……彼时又逢着寒冬,山间大雪纷飞,屋内小雪乱飞,使洗脸巾都结上了冰。我们带来的薄被、大衣都不足以御寒,我们甚至想到在被子上压些书本来保暖,当然无济于事。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开荒整地的热情却依旧高涨。只要天气情况允许,我们每天都要上山开垦二三尺宽的水平带,为下一年造林整好地。手捏的是带两根尖牙的锯锄,腰上挂着柴刀,脚上穿的是粗布山袜。这些粗笨的装备常常使嫩皮的双手磨出血泡。坚持!我们大家相互勉励,共同坚持了下来!虽然当时普遍只有类如紫菜虾皮汤那样的伙食,但我们吃得也很开心!劳动的收获填充着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那些野兽。譬如狗头熊、蛇、野猪、狐狸,还有那漂亮的雉鸡。他们是比我们先来很久的主人,是神奇的自然界中宝贵的一部分。我们彼此间不会轻易打扰。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我们守住了山林,其实也守住了它们的家园。这是林业工作带给我的一点体会。

  林场是缺少文化生活的,那时还没有半导体收音机,我们只能看到一份《浙江日报》和自带的书籍。生活单调,以至于每到星期天,就有几位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倒在床上哭,想念父母故乡。那时候,年纪大的知青就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比如和他们分享油煎的一寸宽的腌带鱼。那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熨帖了!

  当然,我们也是有休息日的。休息日干什么?跑40多里路到前所,又乘渡船去海门港理发,吃炒猪腰或炒肉片(每碗仅二角八分钱)。哦,再去看一场电影。我们那时每月的工资不高,19元至22元二档,但二三月过去,苦中有乐的滋味也让我们逐步适应了艰难,并开始要求自我做出点成绩,像学习整地育苗。

  整地育苗是一项要求细致且不容易完成的技术活,要做四五道前期准备工作。先要平整出一条条地块,开好排水沟渠,铺上黄泥土,把苗床地打平后再盖上细黑土。苗床地平整好后,就可以均匀地播撒杉木和松木种子。那些种子要悉心照顾,我们几乎每天要在苗床上洒水。等苗出土后还要每天巡看、赶鸟、拔杂草、施肥、打药。夏天防台风,冬天防冰冻。这样的工作要持续两到三年,往往到第四年,幼苗才可以挖出来用于造林。

  造林前要在荒山上劈坡整地。山高坡深,乱石青苔,山顶小道路狭难行,往往两边就是陡坡深沟,使我们低眼一看就忍不住背脊出汗。过程是惊险的,但劳动的成就感却更令人喜悦!造林的基本方法是“一锄法”,挖、插、打实,我们青年人经过一番锻炼学习,后来也能完成半天300株的要求了!

  到了7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拓荒,知青们辛勤的汗水已经浇灌出一片生机勃勃的人造林。然而,林木被盗伐的担忧伴随而来。那时候,植物燃料稀缺,连茂密树林下的柴草、树枝条都被山下村民割得清清爽爽,那山上,连老鼠跑过都看得一清二楚。

  记得当时防盗伐、防山林破坏最严重、最危险的地段,是前跨林区和黄泥岭林区。面临严重缺柴情况的上洋、下洋村和山横村,有时会出现上百人在白天公然上山,拿着尖头杠、柴刀气势汹汹地冲向护林房的景象。“你们盗伐国家森林,国法难容,天理难容,我马上电话报告公社领导,不允许你们胡作非为!”在时任党员队长李法连的带领下,我们据理力争,严厉地指责几个带头盗伐人,并与村民进行了真诚的沟通,最终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恶斗。我们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无畏无惧地坚决守护国家的森林财富!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一转眼,我们知青就“成长”了。这不仅仅是年岁的增长,也有对林场工作适应力的提升。慢慢地,我们不仅熟练掌握了育苗、造林、抚育、防火线维护、制茶叶等十八般林业专业技术,还努力学习和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参加函授教育和全国统考。后来,杭州知青和临海知青队伍中也涌现出一批批会计师、经济师和林业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也为临海林业绿化、生态环保事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最近,我们几名当年的知青又回到了大雷山分场、括苍山下的大岙分场,那些昨天都还仿佛只是小苗的冷杉、柏木,如今都十分高大、亭亭如盖!令人动容!经过老职工、老知青、林三代辛勤浇灌五六十年的临海森林,郁郁葱葱、耸入云霄!无限欣慰处,同样以一首小诗纪念。

  冷杉冲天高,汗血三代浇。

  风雨五十年,括苍金山抱。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