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只要还有人看报,我就愿守着这间小报亭”

作者: 高再娇 本报见习记者 陈佳妮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1月19日

  大田街道热闹的公交总站旁,一个4平方米左右的报亭背靠大树面朝东,经过十多年风吹雨淋,它褪去了原有的颜色,可是,每天乐呵呵的老板娘谢慧萍却一直把它当作第二个家:每天早上7点多,她迎着晨光,打开报亭,将新一期的报纸、刊物依次排开,笑迎第一拨读者的到来;晚上9点多,随着最后一班公交车入站,她又拉下卷帘门,踏着夜色回家。

  十多年前,谢慧萍的爱人还是公交车司机,就在报亭旁的公交站上班;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想着家就在公交站对面,也为了方便照顾家人,谢慧萍就申请开了这个报亭。

  一开报亭,她就听说自己“没赶上好时候”。“听说以前,老耀达附近的报亭,老板卖《知音》都卖笑了。”她说,那时,报亭才2平方米,报纸、杂志等堆满后,最多只能容纳一人。“真是转个身都有点难。”报亭里没有空调,冬冷夏热。谢慧萍形容那时的日子就是:“一到夏天,我就怕中午;一到冬天,我就怕晚上。”

  既然开了店,还是要守着的。那些日子里,谢慧萍坐在报亭里,迎来送往了一个个新老读者,还拥有了一批固定客户。多年后回想起来,令谢慧萍印象深刻的读者,是一个60多岁的白发老人。他常来报亭买一份讲述以前老故事的《旧闻》。 “我一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那时候他经常来,来了就只要这份报纸,几乎每期都买。”

  3年后,儿子上了初中,报亭的生意有所好转,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尽管还是方寸之地,谢慧萍却用心经营,报亭扩至4平方米,还配上了空调和电视机。一家人三餐几乎都在报亭。

  此时,除了报纸,《读者》《知音》《意林》《青年文摘》等期刊也很畅销。候车的乘客站在报亭边,有时会随手拿起一本杂志阅读,消磨等车时光。每逢周五下午,报亭还会迎来销售小高峰。从周边校园里涌出的孩子们奔向报亭,寻问期待已久的杂志是否有更新。“学生总是没多少钱,他们就几人拼着买,商量着你要这本我要那本,到时候再交换着看。他们最中意《意林》,多的时候,一期可以卖出20本。”看到文字畅销,谢慧萍很开心。儿子还经常将畅销的杂志带到学校,跟同学们分享着看。

  开了报亭,家人们都渐渐喜欢上了看报纸和杂志。对每个人的喜好,谢慧萍知道得一清二楚:“我喜欢《知音》,老公喜欢《故事会》,儿子喜欢《读者》,连我姑丈都喜欢《新参政》,大家几乎是每期必看。现在,我视力不好,就改从电视里看新闻。”

  又过了3年,智能手机兴起,人们习惯了低头刷手机。“一机在手,看个标题,就知道个大概。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看报纸和杂志了。”手机对报亭是个致命打击,报亭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于是,报亭逐渐成了小卖部、便民服务窗口。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谢慧萍的报亭成了乘客的“专业”向导,也成了行李的短暂寄存处。“下一趟公交车205什么时候发车啊”“娘姨,我的东西暂时放你这里,可以吗”……面对这些,她从不会拒绝,都是笑着一一回复和答应。

  但最让谢慧萍开心的还是有人来看报纸和杂志,哪怕没有买。“即使不买东西,他们围在我的报亭前翻翻杂志、看看报纸,我就觉得热闹,也不去打扰他们。”谢慧萍微笑着说,“有几次,有人问有没有日报,可惜我们卖的都是周报。”

  日子一天天过去,报亭的生意还是不见好转。最近,杂志一个月只能卖三四十本,报纸一个月卖不出10份。面对逐渐“隐退”出局的报亭,谢慧萍说:“儿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丈夫也换了相对轻松的工作,家里的事不用我多操心了。只要还有人看报,我就愿守着这间小报亭。”在她看来,只要仍被需要,她的报亭就有存在的意义。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