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世说新语》里的“善”

作者:项 伟  来源:  时间:2025年01月03日

  《世说新语》被鲁迅先生誉为是“名士教科书”,记录了从东汉后期到晋宋年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大多为真人真事。《世说新语》共3卷36篇,以忠孝礼义等善行为主题的“德行篇”居于开篇第一卷,里面记录的一些关于古人行善积德的小故事,如今读来,仍具有并不过时的“样板”意义。

  东晋名臣庾亮,官至征西将军,他的坐骑中有一匹“的卢”马。在古代,人们认为额上有白色斑点的“的卢”马是不祥之物,可能会对主人不利。有人劝他卖掉这匹害主之马,庾亮却说:“我要是卖的话必定有人买,那它又会害了新的主人,我怎能因为此马对我有妨害就把它卖给别人呢?”这般为素不相识者考虑的人,说是善人绝不为过。

  西晋名士顾荣在洛阳当官时,曾应人宴请,在拿烤肉的时候,察觉到一个做烤肉的下人流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那时,庶人很少有机会吃到肉。于是,顾荣就把自己那盘烤肉递给了他,并让他不要害怕,放心大胆吃。同坐的人都嘲笑顾荣,顾荣却说:“哪有成天做烤肉的人,却还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后来,北方发生战乱,晋人纷纷渡江南下避乱,顾荣也在其中。途中多次遇到危急时,顾荣发现总有一个人会及时出现,并倾力救助自己。顾荣觉得此人有些眼熟,问其缘由,那人说:“大人还记得吗?我就是在洛阳时,你给我烤肉吃的那个仆人。”原来,善也是会传递的。顾荣推己及人,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固然是善;而那位义士,受人一饭之恩,却涌泉相报,救人于危难,更是大善。善的传递与流转,成就一段奇缘。

  荀巨伯,东汉颍州人(今属河南),来郡城看望病重的朋友时遇上匈奴大军攻城。朋友对巨伯说:“我是活不了了,你赶紧离开。”巨伯答道:“你当我是什么人?我千里迢迢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舍义而求生的事,我做不出来。”不久,匈奴大军攻进城来,领头的问巨伯:“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还敢留着不走?”巨伯说:“朋友病重走不了,我不忍心抛下他。可以的话,我宁愿用我的死来换取他的生。”匈奴人相互商量后,感叹道:“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于是,他们很快就将军队撤了回去,整座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晚荀巨伯一百多年出生的关羽,之所以被后世所推崇,并尊为“关公”,是因为他以忠义见称,对兄弟、朋友更是重情重义,关键时刻能舍生取义、死而后已。就这一点来说,一介布衣、手无寸铁的荀巨伯又何尝不是呢?为了朋友能够牺牲自我,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算得上是善之大者了。

  东晋时吴郡(在今江浙交界)人陈遗,在家极为孝顺。他的母亲爱吃锅巴,陈遗在做郡县主簿时,总是随身带一口袋,每次吃饭前,都会先将锅巴装起来,下班后再带回去给母亲吃。有一次,正好赶上孙恩在吴郡等地叛乱,太守袁山松当天就领兵讨伐。当时,陈遗已收藏了好几斗的锅巴,却来不及送回家,只好背着随军出征。沪渎(今黄浦江下游)一战,官军战败,众人四散溃逃,逃入山林或沼泽中的人,多数都饿死了,陈遗由于有锅巴充饥而活了下来。王阳明曾说:“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孝顺父母,可说是这世间最大的功德,也是至善的行为。怪不得,当时的人们都认为,陈遗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至孝才得到的好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