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河头镇 片区组团奔共富

作者:本报记者 陈倩倩  来源: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近日,一批研学学生走进三月旷野河头营地,他们在营地负责人的带领下,有序参观营地精心布置的农耕文化展,认真聆听关于传统农耕工具和种植知识的讲解,热闹的场景正是片区组团共富的鲜活注脚。

  在片区组团共富的浪潮中,河头镇以“清雅河头”片区为单位,通过多产联动,绘就全域共富新图景。

  文旅破局古村串起共富链

  在位于殿前村的三月旷野河头营地里,帐篷错落有致,游客们在此露营烧烤,谁能想到,这片曾经的闲置土地,如今已成为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活力地标。

  营地负责人潘安介绍,这边有山有水,道路交通便捷,特别符合乡村文旅项目的定位。而这也恰好契合了河头镇业态联育的发展思路。去年10月营业以来,该营地已实现营业额225万元,通过“村集体出地出基建、运营方分营业额”的合作模式,村集体与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也让不少村民得以就近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营地还以文旅枢纽之姿,串联起现代化农耕文化园、十三罗溪沿溪下湾村古建筑、姚宅村红色遗址等点位,构建起“轴心引领、溪线串联、多村共赢”的沿溪共富示范带。

  殿前村党总支书记朱善敏告诉记者:“游客大量涌入,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提高。营地营业一年,村集体增收35万元,曾经冷清的村庄现在热闹非凡。”一年间,仅殿前村就吸引游客2万多人次,古村的沉睡资源被激活。

  农业抱团土特产成“共富爆款”

  如果说露营基地为河头镇注入了文旅活力,那么共富工坊则让山区的土特产变成了“共富爆款”。秋收时节,宜塘山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曾经的抛荒地如今喜获丰收,这背后离不开宜塘山共富工坊的有力推动。

  “这些原先都是抛荒地,村干部带头把土地流转过来,种上油菜花和水稻,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我们农民也能赚工钱、拿地租,多了好几份收入。”村民梁天好笑着说。为破解“各村单打独斗、农产品难卖”的困境,片区牵头成立宜塘山共富工坊,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盘活500多亩抛荒地,推行稻油轮作模式,还发展了小花生、小黄姜等特色产业。

  “以前村民没有销售渠道,很多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像小黄姜、小花生等只能等外地人来收。现在通过工坊平台,我们把宜塘山的农副产品远销了出去。”工坊负责人朱朝汉介绍,工坊不仅打造了“宜塘山”农产品品牌,还搭建“直营店+直播间+带货节”的多元销售渠道,改变过去“外地人收购、村民无渠道”的困境。

  如今,宜塘山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40多万元,对于未来,朱朝汉充满信心:“我们准备扩大工坊规模,进一步整合宜塘一、宜塘二片区资源,把农副产品、山区梯田与文旅结合起来,让宜塘山的品牌越做越响。”

  从茶叶飘香到葡萄满枝,从闲置荒地到热门营地,从抛荒农田到丰收沃野,河头镇围绕“清雅河头·茶乡好物”片区联建机制,深入挖掘古道、湿地、老街、古村落等旅游资源,以及民风传统、古迹非遗等文化资源,整合葡萄、柑橘、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规划打造综合性农文旅品牌,带动村域联动,实现抱团发展。

  2024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616万元,30个行政村实现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全覆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