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智绘未来 育见新篇

我市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纪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杜欣娅  来源:  时间:2025年11月21日

  10月27日,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将人工智能从校园“特色活动”升级为中小学通识教育,加快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市各中小学迅速响应,通过课程优化、场景拓展与硬件升级,积极推动AI通识教育覆盖全体学生。

  开设AI通识课程

  分学段搭建成长阶梯

  “老师,我明明只画了一半,它怎么就猜出我要画苹果了呀?”“它是按照什么标准判断一个物体是苹果的呢?”哲商小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上,一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朱珍珍的带领下,以屏幕为纸、手指为笔,和AI玩起了“你画我猜”的趣味游戏。孩子们叽叽喳喳,对AI神奇的预判能力发出一连串疑问。

  面对孩子们的追问,朱珍珍并没有抛出“算法”“传感器”等晦涩术语,而是拿出苹果、香蕉等水果放到摄像头下,展示了AI捕捉、存储数据的过程:“AI先记录下这些水果的样子,再对照你们画的线条匹配特征,这就是它‘未卜先知’的秘诀。”在直观的演示和通俗的讲解下,孩子们马上就听懂了AI的工作原理。

  《浙江省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中明确,小学阶段应以“感知—体验—创造”为核心,重点培育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兴趣。哲商小学紧扣要求,为学生量身打造阶梯式课程,为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做好“加法”。

  “目前AI课程每两周开展一次,其中第一学段的课程是独立编入课表的,而第二、三学段的课程则是与信息科技课程融合开展的。”哲商小学党总支书记陈选峰说。

  AI技术融入各科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落地,并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各科教学中广泛渗透。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创新教学形式,将AI技术与日常教学深度结合,不断开拓AI助学新场景。

  “张继,你是因为时局动荡,自己报国无门而愁吗?”“张继,你是否因为科考落第,怀才不遇而愁?”哲商小学的微格教室里,学生正在“穿越时空”,围绕诗歌背景、创作心境与诗人“张继”进行交谈。问答咏叹间,抽象的文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利用AI创作一个智能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导学习的节奏。”哲商小学语文教师崔轶凡对AI助学的好处侃侃而谈。

  在全市中小学的课堂上,这样的创新尝试随处可见:英语课上,AI模拟购物、问路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对话中提升表达自信;美术课上,学生输入“国风”“科幻”等关键词,AI生成作品草稿,提供灵感;科学课上,AI模拟“温室效应”“光合作用”等场景,助力学生快速把握规律……

  这些遍布各学科的AI助学实践,让教学更具创新性与吸引力。AI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串联知识、激发潜能的“桥梁”,推动课堂从“被动灌输”向“主动探究”深度转型。

  开展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侧重AI知识的“普及融合”,那么中学阶段则聚焦人工智能的深化理解与协同应用。

  每周三下午,台州学院附属中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里总是热闹非凡:激光切割机“滋滋”作业,无人机“嗡嗡”盘旋,3D打印机来回运作……各个社团的学生聚在一起,探索着前沿科技的奥秘。

  台州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李建江介绍:“初中阶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原理知识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着重培养他们利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培养目标,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撑。台州学院附属中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有激光切割机、智能机器人、开源硬件等先进设备,让学生得以尽情感受技术与创意碰撞的乐趣。

  此外,台州学院附属中学还计划在佩弦湖校区建设1500平方米的科创中心,通过优化功能区布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把该科创中心打造成连接校内外、面向未来的创新枢纽。

  “希望能把我们的科创中心,变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未来摇篮’,这也是我们附中对‘为未来育人’的教育理念的践行。”李建江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仅是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响应省教育厅指导意见的必然举措,更是厚植科技创新根基的前瞻性“投资”。我市将持续以课程创新为核心、以实践赋能为路径,深化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全域覆盖与质量提升,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