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4时50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PCR实验室里快速地推出了一辆转运平车,消失在了急诊室的门口。在门口等待的医生们脸上都是一片担忧神情,担架车上躺着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熟悉的同事——PCR实验室核酸检测组组长张艳。就在几分钟前,张艳因为长时间保持高强度标本检测工作,累倒在了防疫一线。
“他们就这样咬牙硬挺着,直到出事了才被发现”。
2个小时后,紧闭的急诊室大门终于打开了。躺在转运平车上的张艳,微闭着眼睛,鼻子上插着的氧气管。
“艳姐,人舒服一点了吗?”“医生,她现在情况怎么样?脱离危险了吗?”随即,等待许久的同事们赶忙上前,关切地询问张艳的身体状况,跟随医生将她转移到了急诊病房进行留观。
“目前,张艳暂时脱离危险了。但是她需要休息,大家尽量先不要打扰。”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卫挺是参与救治的人员之一,他的回答让大家都舒了口气。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让大家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他说,经过初步诊断,张艳是因劳累过度、压力过大导致心肌损伤。“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频率,检测人员尽量不摄入水或含水性的食物。再加之,密闭的实验室里长期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导致在内工作的人员严重脱水,引发系列的病症。”
在救治过程中,医疗团队发现张艳频发心律失常,酸碱失衡,电解质代谢紊乱。为此,他们立马对其开展了纠正心律失常、补充电解质等抢救措施。目前,张艳的各项生命体征都趋于正常,只要保障充分的睡眠以及积极配合后续治疗,应该不日就能痊愈。
“医护人员怕给防疫工作拖后腿,哪里不舒服往往都是忍着不说。他们就这样咬牙硬挺着,直到出事了才被发现。”陈卫挺说,像张艳这样累倒在防疫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在他们医院还有好几例。
“醒来第一件事,我想的就是基地运转顺不顺利”。
4月13日上午9时,当记者走进急诊留观病房时,张艳正虚弱地躺在床上。她说,除了轻微的头疼外,目前身体其他地方都没有不适情况。聊起昏倒时的情景,她有些茫然地告诉记者,自己当时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状态持续了20分钟左右。随后,她两眼一黑就不省人事了。
“醒来第一件事,我想的就是基地运转顺不顺利。”张艳说,连日来,PCR实验室每日需检测的标本量都近7000份,组员们早已体力透支。当时他们又接到紧急任务,宁波鄞州区将有1万管核酸检测标本将送至院区进行检验。于是,院方决定正式大规模运行日检测量5万管的核酸基地。由于管理系统等都是重新设置的,所以张艳的心一直悬着,就怕哪里出问题。直至失去意识前,满脑子想的也都是基地的运转情况。“直到听到‘运转很成功’时,我心里这才高兴了。”
当记者问到:“人都累倒了,怎么还放不下工作”时,张艳用虚弱的语气说出了最坚定的话语:“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在疫情阻击战中,PCR实验室就是拦截病毒扩散的首道“关卡”。在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日夜兼程下,“阳性”与“阴性”在这里得见分晓。为了牢牢守好这道“关卡”,张艳和同事们经常是“全天超负荷”运转。延迟几小时下班、标本一到就归位、白天黑夜无概念,这些更是成为了常态。
“我这两天住院,怕家人担心,都说是在医院值夜班。他们也没有怀疑,因为早已经习惯我这样的节奏。”张艳说,目前全家只有老公知道她住院的事。她希望自己能尽早康复,让家人放心的同时也能早日回到岗位和同事们并肩战斗。
“她就像专门为我们实验室准备的一个组长”。
张艳住院的这几天,PCR实验室里格外忙碌。每天有超过5000份的标本被送到这里检测,而核酸检测组里却只有5个人。
“张艳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做事负责,事事都要操心。她就像专门为我们实验室准备的一个组长。”市一医院检验科主任朱国飞是PCR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她说,张艳是2020年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彼时,恰逢PCR实验室组建,张艳担任核酸检测组组长。为了做好小组内的工作,她事事以身作则,无论是物资储备还是质量保障,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她自己也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导致手腕变形,造成三角肌损伤。在短暂的休息后,她又主动请缨回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她说,自己不在PCR实验室,心里总是不放心。”
此时,正在进行短暂休息的PCR实验室医护人员王海鲜也忍不住为张艳“说上两句”。
“张艳是个很务实的人,做事很踏实。而且,她很关心身边的同事,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王海鲜说,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张艳总是尽自己的努力将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用。因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身心崩溃的边缘,张艳总是细心地观察到大家情绪的变化,暖心地进行劝慰。她所带领的队伍是一支友爱、温暖的队伍。“希望张艳早日康复,我们等着她一起战斗。”
“不光是我,这里的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只要站在了这个岗位上,大家都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不为别的,还是因为那份责任。”面对大家关心的眼神,张艳的心里也充满了感动。她说,等康复后她还是会继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