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新闻 >> 临海新闻
字号:    [打印]

彩绘拨浪鼓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作者:金露妮 通讯员杨晨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2年06月14日

  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下午,市博物馆联合邵家渡枧桥董村举办拨浪鼓彩绘主题活动,带领同学们感受传承千年的邵家渡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来历吗?从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卢乐群艺术馆一楼,市博物馆宣教老师告诉同学们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关知识与邵家渡大鼓的历史。同学们认真听讲,学习到很多的有趣知识。

  老师授课结束后,给同学们分发拨浪鼓和彩笔。大家跃跃欲试,拿着画笔在拨浪鼓上勾勒图案线条,并小心翼翼地填涂颜色。家长孙奕说:“拨浪鼓是我们儿时的快乐,但现在的小朋友玩得少。今天,我带孩子过来,想让他多了解‘非遗’文化,能亲手画一画,感受动手的乐趣,把我们小时候的这份快乐延续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宋攀利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激发创作热情。”

  据了解,邵家渡制鼓业始于唐,兴于宋,清时达到鼎盛,至今有1000余年的发展历史。枧桥董村是邵家渡制鼓中心,最盛时期该村近90%村民专业从事制鼓这一行业,几乎是人人有技术,家家能制鼓。鼓内置一特殊工艺,放一弹簧,再置一铜锣,击打鼓面,鼓声如风铃,清亮悠长。时至今日,经过历代制鼓艺人的探索和积累,邵家渡制鼓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形成不同规格、不同品种的系列产品,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在音色上都独具特色,国内很多著名寺庙、鼓楼、旅游胜地和文化场所都有邵家渡制作的大鼓。2007年6月,枧桥鼓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