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我市杜桥眼镜城,只见眼镜店铺鳞次栉比,客商们穿梭于柜台间,时不时弯下腰认真察看眼镜细节,还有很多店铺商家对着直播镜头热情地介绍新款式。
采购商李永波来自山东青岛。这两天,他和团队成员一起走访了不少杜桥的眼镜厂家,并达成了合作意向:“自从去年参加了在杜桥举办的台州国际眼镜展后,我们和杜桥的企业就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里的眼镜种类多,做工精良,性价比还特别高,相信我们能相互协作实现共赢。”
一直以来,眼镜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眼镜行业在杜桥镇起步发展。50多年来,临海眼镜从杜桥松浦眼镜厂诞生开始,完成从原始积累到量的扩张再到质的提高。回首来时路,临海眼镜发展就如同地瓜种植一样,经历了萌芽、成长和壮大三个阶段,使得筚路蓝缕的家庭式手工作坊逐渐成长为享誉全球的世界级眼镜基地。
从走街串巷卖眼镜,到从事眼镜批发,再到培育“帕莎”“浪特梦”“哆哪”“凯帝”“奥利丝”等本土品牌,杜桥眼镜产业名扬全国,诸多眼镜企业也在产业发展的浪潮下日渐壮大。成立于1992年的盈昌集团有限公司,俨然成为临海眼镜产业发展的缩影。
“历经30多年的转型发展后,我们有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厂房,还有1100多名员工。”盈昌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石峰介绍,得益于全市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盈昌眼镜享受到多重便利服务,公司已从当年的小型代工厂成长为如今在全国拥有14个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知名眼镜制造企业。
如何布局我市眼镜产业的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善于从高站位中提取发展“密码”。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政府化身为“护瓜使者”,实施护航眼镜成长“三个一”工程:布局“一条街”,将杜桥镇的庙前街改造成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眼镜销售街;建设“一市场”,投资建立眼镜批发市场,逐渐成长为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打造“一座城”,创办浙江眼镜城,带动配件工厂蓬勃发展,使眼镜生产模式从单一的组装到全链条生产转变,整个“地瓜茎块”越来越壮大……
如今,半洋眼镜孵化基地、南工业城眼镜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中国·杜桥眼镜城、东部物流中心等项目已然在杜桥落地,眼镜产业枝蔓不断外拓延伸,眼镜“瓜群”在国外的舞台上也争得了一席之地。杜桥眼镜一跃成为中东、西亚、北非等地区最大的眼镜采购市场。
搭乘互联网销售“快车”,眼镜产业发展愈发火热。据了解,目前,杜桥镇从事眼镜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贸易等企业有千余家,从业人口超6万,其中规模上企业27家,共计年产值近60亿元;眼镜外贸出口占到50%,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俄罗斯、日韩、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眼镜王国”的美誉。
伴随着眼镜产业的发展壮大,技术的更新换代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位位眼镜企业的“企二代们”纷纷举起接力棒。市晨华眼镜有限公司总经理娄晨光就是其中一位。接厂3年来,他大刀阔斧搞改革,全面打造眼镜智能工厂。
为了更好经营企业,只要不出差,娄晨光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9点,都会坐镇公司。与此同时,他还会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外各大展会,致力于让杜桥眼镜走向世界。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厂房扩增了一倍,年生产眼镜达300万副,年产值也实现了翻番。
“父辈从事眼镜行业数十年,他们那一代敢打敢拼、勤奋刻苦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需要传承的。”对于眼镜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娄晨光显得格外镇定,“今后,我们年轻一代一定会扛起这份责任,不断壮大企业,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的临海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