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结直肠癌已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例。更令人警惕的是,其发病年龄正逐渐年轻化,已不再是“老年病”的代名词。但值得庆幸的是,若能在早期发现,结直肠癌的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什么是结直肠?
结直肠是指结肠和直肠,位于腹腔内,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肠是一根长约1.5米的肌肉管道,根据食物通过的顺序可分为以下部分。
升结肠:起始于盲肠,沿腹部右侧向上延伸。食物经过小肠消化和吸收后,在此处排入大肠。
横结肠:从右向左横向延伸。
降结肠:沿左侧向下延伸。
乙状结肠:呈“S”形弯曲,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门。
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部位不同,也被称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由于它们有诸多相似之处,通常统称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怎么形成的?
大多数结直肠癌起源于息肉,即结直肠内膜组织的异常增生,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恶变。部分息肉可能经过多年发展演变为癌症,恶变风险与息肉类型相关。
腺瘤性息肉(腺瘤):这些息肉有时会变成癌症。因此,被称为癌前病变。
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这些息肉较常见,但通常不会癌变。
其他可能使息肉更易癌变的因素包括:息肉大于1厘米;多发息肉;切除的息肉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另一种癌前病变,是指在息肉或肠粘膜中存在一个区域,该区域结构和细胞异常,但并非真正的癌细胞。
结直肠癌有症状吗?
结直肠癌是沉默的“杀手”,通常在早期没有症状,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因以下表现就诊。
1.排便习惯改变,例如腹泻、便秘或粪便变窄。
2.里急后重(有便意,但排不出)。
3.直肠出血,鲜红色血便(需与痔疮鉴别)。
4.黑便,粪便中带血,这可能会使粪便看起来发黑(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5.绞痛或腹部疼痛。
6.虚弱或疲劳。
7.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半年内下降>5%)。
哪些是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一、年龄因素
45岁以上人群:约90%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年龄超过45岁,建议普通人从45岁起定期筛查。
年轻化趋势:近年来,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年均增长2%,年轻人若有其他风险因素更需警惕。
二、遗传因素
直系亲属患癌:父母、兄弟姐妹罹患结直肠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至4倍。
遗传性综合征(罕见但高危)。林奇综合征:60%至80%患者会发展为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3%的结直肠癌为林奇综合征,是由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引起的。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临床上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青少年时期肠道便可能长出数百枚息肉。
三、肠道疾病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风险比常人高10倍,克罗恩病风险增加5倍。
肠道息肉病史: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复发风险仍存在。
四、生活方式
饮食红灯区。长期大量食用红肉(牛肉、猪肉)、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高脂低纤维饮食。
不良习惯。吸烟者风险增加30%;酗酒者(日均酒精≥30克)风险升高20%。
久坐肥胖。BMI≥30的人群风险增加60%,腰围每增粗10厘米,风险提升20%。
五、代谢疾病
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比常人高30%至40%。
长期慢性便秘:肠道毒素滞留可能增加黏膜病变风险。
如何早期发现病变?
结直肠癌从第一个异常细胞到肿瘤形成,通常需要10至15年,这给了我们充足的“黄金窗口期”!医学界公认,定期筛查是最有效的发现手段。
肠镜检查(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肠道并切除癌前病变(如息肉),建议大家从45岁起每5至10年做一次。
粪便潜血试验(无创便捷):居家取样即可检测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每年一次,适合初筛。
粪便DNA检测(新技术):通过基因突变筛查风险,灵敏度更高,适合抗拒肠镜的人群。
2020年至2024年我市开展(50至74周岁)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累计筛查205793例,筛查出阳性人数36144例,筛查阳性率为17.56%。阳性人群享受定点免费肠镜检查9858例,检测出结直肠癌120例,癌前病变人数2378例,均得到有效治疗。
预防从生活细节开始
饮食“三多一少”:多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多钙(牛奶)、多运动;少红肉、少酒精、少油炸。
戒烟控体重:肥胖人群风险增加30%至60%!
动起来:每天30分钟快走,肠道更健康!
结直肠癌是少数可通过筛查实现早期防治的恶性肿瘤。一次肠镜检查,可能为您赢得数十年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