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我市大洋社区获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浙江仅6家单位入选,大洋社区系台州唯一。
这份全国性荣誉的背后,是大洋社区千名志愿者日夜穿梭在183个单元楼宇之间,叩响2153户居民家门;是年均350场次的志愿活动,温暖着6838位街坊邻里的心田;是“党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治理模式的生动演绎,让这个有着24年历史的老旧社区,至今仍然焕发着蓬勃生机。
从“一盏手电”到“燎原星火”
大洋社区的这抹“志愿红”,要从2002年说起。为守护邻里夜行安全,几位党员自发组成一支“手电筒”巡逻队,这便是志愿服务队的雏形。随着“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的互助观念在社区传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戴起红袖章,甚至拖家带口地加入夜巡队伍。
这一幕,让大洋社区党组织有了启发,何不挖掘更多志愿力量、为居民提供更多志愿服务?社区便通过自荐推荐、举办活动现场发掘、敲门入户走访恳谈,在居民、商户、社会组织中挖掘吸纳了不少拥有专业技能的“能人巧匠”,他们有在职党员、快递小哥,也有高校学子、退休教师。
于是,“银丝金剪理发队”诞生了——几位热心阿姨自带工具,每月定期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老王修理队”成立了——社区“维修达人”王师傅带着几个徒弟,修理范围小到收音机、大到门窗水电,且随叫随到、分文不取……像这样的志愿“小分队”,大洋社区一连孵化了32支。
当年那盏手电如同一个火苗,点燃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火种。如今,队伍已壮大为10支党员志愿队、358个“党员先锋岗”,志愿活动参与率达70%以上,20余年来,累计为居民解决“急难愁盼”事情1753件。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大洋社区的志愿服务也曾面临供需错位的尴尬,大而全的志愿服务对不上居民千差万别的需求,无异于大水漫灌。”大洋社区党总支书记周秀利坦言,破局之道在于小而美,就是精准。
为了精准采集需求,第一步就是深入倾听。社区党组织首先发起“敲门行动”,挨家挨户走访倾听个性化需求,又召开“网格恳谈会”,记录共性诉求,还在线上发布调查问卷,打通意见收集的“最后一公里”。
一声声询问、一句句回应,汇聚成“居民需求数据库”:22.5%独居老人需要助医、居家安全改造等服务;学龄前儿童缺乏活动空间,双职工家庭“四点半难题”显著;特殊群体在生活照料、就业帮扶等方面需求迫切……
如何精准回应?社区志愿队伍探索实行“专业团队+志愿项目”模式,全程嵌入专业社工,督导项目设计、资源调度和成效评估。
针对“一老”,“助残扶弱·邻里守望”项目应运而生。志愿者化身220余位老人的“临时儿女”,定期提供上门探望、指导用药等服务。
着眼“一小”,“萌宝后援会”精准开展“向阳萌宝团”项目。开设“四点半课堂”,包含幼小衔接、美术、趣味研学等课程,为学龄儿童提供安全有益的“第二课堂”,同时为学龄前儿童打造了“乐活天地”游乐空间和“小小店长”职业体验角。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儿童1.2万人次。
从“单线作战”到“生态协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社区,志愿者也开始活跃了:有人早早到老年活动中心开门,有人帮着搭设志愿服务摊位。
这是社区里平常的一幕,折射出一个“生态协同”的支撑体系。大洋社区首先盘活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作为志愿者“大本营”,创新推出“志愿者轮值”制度,引导志愿者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形成“门常开、人常在、活动常办”的氛围。
同时,搭建“居民议事厅”等协商平台,梳理出高频诉求、共性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诉求收集——分析研判——项目设计——志愿实施——效果评估”的完整闭环,将志愿服务从“我来帮你”的单向服务,变为“一起商量着办”的共建共治。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成立了台州市首个社区公益基金——“洋溢”公益基金,不仅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志愿服务的经费难题,还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基金运作通过“慈善资源注入、社工专业策划项目、志愿服务队承接执行、社区志愿者广泛参与”的模式,成功激活志愿服务“自我造血”功能。
为了形成“奉献有回报,爱心能流转”的正向循环,社区将创新构建“服务换积分,积分换万物”机制。到时,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可转化为个人“公益积分”,积分又能在社区共建商户中兑换生活用品、文化服务和技能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