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清乾隆乙未进士文徴公传略

作者:黄米武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1月29日

  黄公河清(1747.11.16-1804.8.27),字文徴,又字荣仲,号润川,晚年号仆庵。系柔川黄氏第二十七世孙,小溪黄氏第十六世孙。为乾隆乙未科进士,殿试第四十七名。

  家境贫寒,幼年丧母

  文徴公,世居浙江省临海县南乡小溪村(旧称秀溪),曾祖父崇珏公,祖父成玉公,父亲伯元公、字裘,四代单传。裘公自少力学,为贡生,任温州瑞安训导(相当于今教育局局长),教子方严,不为求田问舍,余钱购买书籍,一心教子,诵读四书。配范氏为名家之女,知书通大义。文徴公为裘公长子,有同胞弟一,名唤淮清。文徴公5岁、淮清襁褓中,生母范氏西去,裘公续娶李氏。李氏性宽厚奉,养有7子,专一无间,对待文徴公兄弟俩如同亲生。因家境贫寒,在乡里仅有矮屋数间,无田无地,仅靠裘公薪俸养家度日。

  聪颖过人,三试连捷

  文徴公7岁前后,跟随父亲诵读四书,公自少聪慧,7岁能吟诗,8岁会作文,9岁会写赋,11岁应童子试,荣获临海县试冠首,得到临海县知县厚爱,遂就读于昌国禅寺。乾隆三十二年(1768),公22岁时,首考即中(秀才),越四年,会试得中第三十三名举人。此时“荐而不售”,仍在家读书备考。从徐东山师,共同研习京考。乾隆壬辰三十七年(1772),师生一同赴京赶考。文徴公会试金榜题名,而一同进京赶考的徐东山师,却名落孙山,空手而归。文徴公却不以己金榜题名为喜,反而为徐师落榜而惋惜,于是托病与徐师一起返乡,当年未参与殿试。乾隆乙未年(1775),补殿试,获“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四十七名”,时未得封吏,归家候选。

  仕途虽舛,百姓爱戴

  其时,裘公已卸任瑞安训导,在家举办私塾。文徴公回乡后,看其父年事已高,决定协助父亲开展教学活动,此年,长子学溓出生。家里添口,生活压力随之即来,但文徴公仍念念不忘读书学习,他一边教书赚些收入,一边收录散落在民间的各种书籍,为《四库全书》增编目录。30岁时,二儿子鹤鸣出生,生活的压力愈来愈重,此时,公仍悉心教书,赚取微薄工资以养家,唯一能使他得到欣慰的是他授教的学生朱绍庭考取了秀才。又过了两年,在吴江徐先生的推荐下,与学生一起赴京,同授教职。回乡后执教于定光寺,后又执教于香岩寺。

  同时,文徴公还是个大孝子,对待父母双亲非常孝敬。每当放学从离家五六里香岩寺回到家门口,见父亲闭门写作,他不顾寒暑,立在门外等待,从不叩门打扰,直至日落,也没有倦容。平常立在父母身边,虚心听取父亲引论古今,聆听教诲。他对待兄弟也十分友爱,33岁那年,胞弟淮清因丧妻,心情极坏,复加错服药物,致心志错乱,终夕狂叫,为此,文徴公作诗50首,记录了凄凉悲切的家庭景况。

  在此期间,公在秀溪家乡举办教育,不管家境贫寒与否,规定成童(七岁)必令就塾(读书)。对于成年农、工,也要教其礼仪家规,以祛鄙野粗,成为良民。几年之后,秀溪及周边民风良好。他所教的异母弟汉清亦考取秀才。此时,文徴公在台州六县已名声大噪,36岁时,第三子庭出生。翌年,应黄岩畲川牟氏鸣山书院之邀,执教于该院,结识了许多好学的朋友。至文徴公40岁时,在好友的举荐下,五月初四,在圆明园觐见乾隆帝后,得圣恩,官封四川德阳县初任知县。

  德阳是京师来往成都的要道,离省城仅200余里。乾隆五十二年(1787)七月廿二,文徴公到达成都,立刻拜见上台,于八月十三日正式上任德阳知县。当时,德阳上下,认为文徴公在家乡读书教书,无做官断案之经验,难胜此任,一时议论纷纷。

  文徴公上任后,日坐公堂,从日出至傍晚二更,审案不休,日结三、四、五、六案,有的案件是上诉几十年的沉案,经州县屡审屡翻者,都被明断,百姓一时交口相赞,称公为青天大老爷。又因德阳文教久衰,公推行振兴教育,出台了“设义学,助膏火(即读书生读书学习时用于照明的费用)”的政策,两年后,德阳就考中了秀才两名,结束了德阳十数度无人考中的历史。

  乾隆五十二年被调任广元昭化,翌年四月调回德阳。德阳百姓十分拥戴文徴公,称其为“亲民之吏”。正当文徴公年富力强,锐意民事,当地士庶亦甚感激之时,不料噩耗传来,乾隆五十四年(1789)继母李氏病逝。于是,公立即辞官回乡丁忧,启程时手无余财,由朋友赞助盘缠,一路奔波回临海,守孝3年。第二年,又遇弟汉清病故。

  遭受母故弟亡之后,文徴公心情大受打击,痛定思痛,只好静下心来在家读书、著书兼教书养家,之外无其他爱好。年45岁时,《祥琴诗集》编成。

  因文徴公在德阳施政有功,被当地百姓举荐,得乾隆嘉奖:五十五年(1790)正月初一,皇上勅封文徴公为“亲民之吏”,伯元公为“文林郞”,生母范、继母李氏均为“儒人”。接到诰命,即作受封礼。

  乾隆五十六年(1791),文徴公守孝期将满,携学溓同赴京候选。受张西路等7人举荐,出任淮安府。于次年(1792)二月启程,前往安庆省,准备就职时,因身患疾病,肌肉尽消,不能起坐,仅遗残喘,只能弃职,暂且就地养病,待身体康复以后再另谋他职。至六月,身体略好些,乘船经九江下南昌,至八月,补授宜春知县。因宜春离省城近,当地民风动辄上告,文徴公理冤雪枉,按法必行,终无上诉。

  文徴公在宜春任职之时,为民办实事,为官清廉,当地百姓有口皆碑。正当踌躇满志,继续施政之时,嘉庆辛酉年(1801)正月初八,痛闻凶讯。其父裘公不幸去世,文徴公只好辞官回家奔丧。出城路上,宜春百姓夹道攀辕挽留,挥泪相告:“吾宜春数十年未见官清若水,爱民如子之官,今不返矣。君宦不归,子民无福,君不求迁调,不计利禄,以两袖清风为官。”因百姓苦苦哀求,文徴公只好暂回衙门。并对家人说:“吾以寒儒,得令一县,食禄朝廷,足矣。若再作分外望,又求财利,既非吾愿,亦恐非尔等福。”即指派学溓、鹤鸣、朱孺人先回家处理丧事,而公却留宜春处理公务,待事情交待完毕,至三月回临。临行时,当地百姓赠他一联,联云:“十年宦海馀书卷,三月归途半雨风”。

  嘉庆九年(1804),公孝期已满,三月应接朝廷通知,赴京面圣,待补官位。夏六月初抵达河北文安,因“补班尚远”数月有馀,即在京会诸大儒。京师诸翰苑听说文徴公到,蜂拥而至,共聚论经。同月,公从文安寄来家书,报过平安,家人接信,全家十分高兴。至八月间三子庭正应乡试,突然间接到快马信报,称文徴公在京身患重病,家人即派鹤鸣疾速赴京都待疾,鹤鸣还没到达京都,凶信南来,报称公已病卒于京,时嘉庆甲子年(1804)八月廿七日,享年58岁。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