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文学
字号:    [打印]

一个电话的情谊

作者:乌有  来源:  时间:2025年08月01日

  2024年12月29日深夜,万籁俱寂,世界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黑幕所笼罩。我偶然间看到《诗刊》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诗人骆寒超去世│诗歌作品选》,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愕然呆坐在椅子上,思绪如脱缰的野马,久久无法平静,万千感慨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我默默地将这条消息转发到朋友圈。此时,子夜的钟声刚好敲响,零点时刻,正是一天之中最黑暗、最寂静的时分,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哀伤的气息。那个寒冷的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骆寒超老师有关的点点滴滴。

  很早之前,我便读过骆寒超的诗论,那些精辟的见解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诗歌道路上的探索之旅。同时,我也零星地读过一些他的诗作,尤其是他的汉式十四行诗,源于对“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交融的探索”,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变迁融合,韵律优美,复沓回环,深情缱绻,意境独特,充满哲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礼赞,体现出对个体、自然和宇宙的深入洞察与思考。

  1957年,骆寒超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因为倾心诗歌、崇仰艾青,写了一篇长达11万字的毕业论文《艾青论》。刚定稿不久,还未等来答辩,艾青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遭受冤屈,骆寒超也因此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温州乡下的永强中学,开始漫长的教书生涯,一待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但也是他沉淀与积累的时光。他在困境中静静思考、默默创作,坚守着对诗歌的热爱,用文字书写着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20世纪70年代末,大地回春,骆寒超也因为他诗歌理论方面的创作成果,尤其是《论艾青诗歌艺术》这篇论文,引起浙江省文艺界的注意与赏识,调到了杭州工作。1984年起任浙江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1988年起任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尽情挥洒他的激情与才华。

  2009年,骆寒超老师共同发起主编的大型诗歌丛刊《星河》正式创刊,为广大诗歌爱好者、诗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展示才情的平台。当时,我怀揣着对诗歌的热爱与憧憬,尝试着给《星河》投稿。不久,幸运之神降临,我的诗歌在《星河》上发表了。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对《星河》的好感油然而生,因为这是一家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接受自由来稿、包容开放的诗刊。许多熟悉或陌生的诗人、诗歌爱好者的名字出现在《星河》上。那一个个作者,就像一颗颗星星,一册册,一年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渐渐汇聚成了一条璀璨夺目的《星河》,闪耀在广袤的文学星空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显示是一个座机号,区号是杭州。当接通电话的那一刻,一个陌生而又亲切的声音传来:“你是李达飞吗?”我下意识地回答:“是。”随后,他自我介绍道:“我是《星河》的骆寒超。”那一刻,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骆老师居然亲自给我打电话了!骆老师首先对我的诗歌给予了肯定,他说我的诗写得不错。我想,这大半是出于他对后辈的鼓励与期望,希望我能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嘱咐我:“平时多读多写多投稿,这样才能更快地进步。”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通往诗歌殿堂的大门,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此后,我多次给《星河》投稿,让我倍感荣幸的是,《星河》总是不吝版面,扶掖后进,推出拙作,让我惭愧又欣喜。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星河》竟然是我发表作品最多的一家诗刊,先后共计十余次,每次少则五六首,多则十几首,总数有上百首之多。一首首、一组组诗歌的发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诗歌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然而,这通电话也是我跟骆老师唯一的一次通话,此后再没联系过。但这个电话却一直激励着我,骆老师那句“多读多写多投稿”也一直铭刻在我的心间。我深知,写作没有捷径可走,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以外,这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谁都不例外。

  2021年夏天,骆老师来临海参加一个诗歌研讨会,这让我有了第一次与骆老师面对面的机会。我跟骆老师的女儿、现任《星河》主编骆苡在文学活动中见过几次面。当骆苡向骆老师介绍我时说:“这是达飞。”骆老师起初有点发蒙,他一边在记忆里快速地寻找相对应的这个人,一边笑容可掬地伸出手,跟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经过骆苡的再次介绍:“他笔名乌有,那时候在丽水工作,后来去北京发展,现在回临海了。”骆老师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灿烂可爱的笑容,像极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研讨会上,骆老师那一口带着浓重诸暨口音的普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听,也只能大概明白他说的内容。他发言时几乎全程脱稿,滔滔不绝,讲了将近一个小时,从诗歌的理论到创作的实践,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系统性、指导性,又有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比如抽象如何具象化,比如语言化的意象、意象化的语言如何体现,比如何为“功能现实主义”等等,很接地气,非常实用,而不是象牙塔里高谈阔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些无不体现出他深厚的学养和渊博的知识。

  2022年,《星河》准备出一辑“临海诗人”专辑,这是一个展示临海诗人风采的机会,由我负责组稿。《星河》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卷,开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现在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来稿量巨大,又是疫情期间,经过不懈的努力,2024年,《星河》春季卷隆重推出了“临海诗人”专辑,共发表了13位诗人的50余首诗歌。上至九秩高龄的老诗人洪迪老师,下至还在上中学的“小诗人”李逸尘,老中青少,济济一堂,这是临海诗人对外的一次集体展示,也是临海诗歌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遗憾的是,还有不少诗人的作品因种种原因未能入选,实属无奈。在这期间,我跟骆苡主编多有联系,她为《星河》以及“临海诗人”专辑的付梓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在此再次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一晃,距离骆老师给我打电话已经过去了16年。这16年,是我从青年步入中年的16年,是我在诗歌道路上不断探索与成长的16年。而骆老师已经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人虽然走了,却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艾青论》《中国现代诗歌论》《新诗创作论》《骆寒超诗论集》《新诗主潮论》《艾青评传》《骆寒超诗论二集》《20世纪新诗综论》《艾青传》(合作)及诗歌作品等,计350余万字。斯人已去,他的思想不朽,他的文字永存。

  又是一个深夜,我抬头望向窗外,苍穹深邃,星河灿烂。我在想,哪一颗是骆寒超老师呢?也许就是那颗最亮的星星吧!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50 | 浙ICP备06040867号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