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洪若皋的家学

作者:林大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5月21日

  一

  洪若皋(1624—1695),字叔叙,号虞邻,又号南沙,临海人。他自幼便负有文名,在龙固山旁的溪山第一书院求学,“笃学希古,以远大自期”,学习勤奋,追慕古人,立下远大志向。

  顺治五年(1648),26岁的洪若皋中了举人,也算青春年少,但直到顺治十二年(1655)才高中进士。此时,他的八股文章已经非常出名,还曾风靡一时,出现过“鸡林为之纸贵”的现象,但是他并没能直接做官,当时官员职数有限,作为进士虽然能够优先安排职位,但也要论资排辈,等待官职“出缺”,所以他只能回家乡候选。

  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十二晚,台州副总兵马信(字子玉,陕西长安县人)召集全城官员到南城开会,借机反清,胁持台州知府刘应科等官员,率领部队入海投奔郑成功。入海前,叛军对府城进行了一番劫掠。当时洪若皋住临海城关,仓皇逃难,后来写有《逃难诗》记述此事,从当中“平生苦短视,十步九僛僛”可以看出他因为阅读过度,有些近视,逃难过程相当艰辛。好不容易从邻居家的墙缝中逃生,之后备尝流离的狼狈,侥幸从后岭出城,避难杭州。逃难过程中写就的《蚊赋》文采飞扬,成为写蚊的名篇。

  后来,洪若皋先在工部观政了一段时间,顺治十五年(1658)才赴吏部应选,被任命为户部贵州司主事,奉命督理通昌草厂兼居庸关税务。他“为人简直刚方”,廉正自持,十分能干。当时,草厂提供作为饲料的干草和豆料,一半由天津、河间等地备办解送。有人便利用职务之便大肆侵吞财物,造成国家财产流失。洪若皋到任后,经调研发现,当地在征收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的过程中,积弊已久,贪污成风。于是,他亲自管理收支,使得作奸者没有机会钻空子。朝廷让各地官员向皇帝进谏或议论政事,他上疏请将河西务钞直接发给中央各部的长官自行购买,避免地方官从中谋利,以纾解百姓在摊派和解送过程中造成的剥削,之后成为著名条令。督理居庸关税务时,他革除陋规,只颁发部颁印簿,让商人亲自填写,一铢一黍都输送到国家府库,中途丝毫没有受到工作人员贪污或盘剥。

  完成督税工作后,他转任江南司员外郎,赴南京工作。为了便于扶养父母,他将他们接到南京,深明大义的母亲告诫他说:“为官方便人最易。……汝今职钱谷、粮役、解户随到随收,随发批回,即此便是阴德。”洪若皋在“家政严肃”的环境下成长,始终做到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在奉命督理江南西清钞关时,他负责征收商货税款。在任时,他除征收正式赋税外,对其他方面毫不染指,而且由于管理有方,其间增收了白银9000余两。按照旧例,他还兼管江南仓储。这样的肥缺,常人都借此发财,而他却依然保持清廉本色,守节不移。在任上,他“除折乾,蠲杂费,惩刁弁,军储以充”,拒绝送礼,减免杂费,惩治刁弁,充实了军粮储备。他仰慕方孝孺的“浩然孤往之气”和忠义之心,带头发起重建南京的方孝孺祠。其品行和才能深得领导肯定,并计划将他上调到中央政府任职,但他却以母亲年老为由,恳请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任职。

  康熙三年(1664),他由户部湖广司郎中出任福建福宁道佥事,“分臬闽北”,驻扎在福宁州。不久又代理粮储道一职。当时,“靖藩方恣睢”,而且还遇到饥荒之年,很多税赋无法及时征收到位,但军队“索饷无虚日”。对此,洪若皋十分从容地办理,“俾兵不哗而民无扰,藩项悉治”,能够做到军队安定、百姓休养,治理工作井井有条。

  当时,恰好有福建官府缺员,他又署理主管官吏的“司事”。时值明清易代之初,法律并未完善,许多司法文件没有确定下来,前任官员都办事拖拉,一心只想着混到期满转任而去,为此,留下“案牍山积”。洪若皋极力将这些案件全部审查清楚,牢狱为此而空。而且当时海禁严格,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动辄牵连无辜,导致很多人被诬告而受罪,洪若皋平反冤案,使“全活者无计”。3年来,他兢兢业业,深受百姓好评。正如其学者朋友潘耒在《赠洪虞邻若皋》所称赞的,他“闽南作监司,岳岳著风纪”,严肃纲纪,业绩突出。

  二

  康熙六年(1667),由于接连遭受父母去世而守孝之事,多年等候安置工作未果,于是干脆高卧东山。从此林居30余年,“读礼家居,锐意修举”,闭门著作。他酷嗜读书、写作,终身好学不倦,至手不停披。为了远离城市,他特意在下塘园构建东壁园,上有东壁楼为藏书之所。其间,他在读书育子之余,勤于著述,将“凡数十年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鉴之于古、验之于今,偶有所得,形诸不律间,无伦无次,日久盈编”,写成了《东壁园随笔》一书,后有又《南沙文集》。

  洪若皋还擅长研究经史学问及文选工作,著有《左传正业》《释奠考》《孝顺解》《诗韵四声汇补》《梁昭明文选越裁》《明文琼液》《国朝诗文汇选》《乐府原流》等书。在方志文献上也有突出贡献,著有《临海县志》,并奉台州知府鲍复泰之命参与了《台州府志》的编纂工作。清藏书家、学者、散文家杨复吉在洪若皋的《海寇记》跋中说:“南沙擅场辨论;其余诗、古文辞,粗旷之习,不免时露行间。然骨力伉爽,真色自存。兹暨闽杂二记,名家手笔,尤觉落落不群。”对其在文史方面的成就及风格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明清之交,新朝初定,战争频仍,文献典籍迭遭浩劫,洪若皋“博搜群书,凡桑梓一事一言之可传颂者,摭采而录之”,为保护乡邦文献作出了杰出贡献。施闰章在《南沙文集序》中说:“台城当屯兵十余万,军人为搜士君子家藏书,拆毁编辑以裹甲铠,寇退后闾里无片纸之遗,先生所居东壁楼,牙签万轴,积架盈床,皆从变乱中潜运至杭越而复旋归者。”台州当时历经磨难,图书差点被毁灭殆尽,幸亏洪若皋通过搜集、整理及保护等措施,为台州保存了大批地方文献,在此方面可以说其功至伟。

  洪若皋还倾心教育事业,回乡后,与官至刑部右侍郎的同乡冯甦等人在巾山合办帻峰书院,在小寒山的巾子山塔下设南冈书院,在下塘园建东壁书院。康熙二十年(1681),乡试之年,他召集“两庠俊髦”聚于他的家塾,称为“蜚英会”,每月给他们上课,教授考试技巧,还提供教材,发放膳食津贴。洪若皋也没有摆脱那个时代士人的习气,为了让临海能够“人文鹊起”,再出现一批像秦文、王宗沐等人一样“彪炳千古,并乘不朽”的学子,他研究了临海的风水,“培北固之崒嵂,濬东湖之源流”,为了临海的教育事业倾尽心力。

  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一的耿精忠起兵反清,朝廷出兵平叛,战事集中在台州、温州等地区进行,历时长达3年之久,导致台州“饥馑洊臻,六邑逋赋积二十余万”,当时台州府修建八忠祠,就连工匠都不好找,只能“零修碎葺”,可见百姓早已民不聊生,糊口都有困难,即使极尽鞭扑驱使,也无法弥补,更何况缴纳赋税。洪若皋这3年也不得不逃难到绍兴、杭州一带。事后,洪若皋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关系,出面恳请总督浙江军务的李之芳总制,奏请朝廷为台州免除所欠赋税,乡里人因而无不感怀他的恩德。

  洪若皋73岁时去世,祀乡贤祠。

  三

  洪若皋简直刚方的品格和笃学希古与志趣为其子继承。

  洪若皋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洪熙绩(1669—1708),字易乾,号劬忱。自幼喜爱读书,从小跟随父亲在吴越之间为官,师从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仇见他颇有才华,对他十分器重,教授他《易》学。康熙三十二年(1693)洪熙绩高中顺天乡试副榜。循例由中书改任广西南宁同知。当时南宁蛮獠杂处,安抚治理工作非常艰辛。洪熙绩到任后,“造士恤民,通鹾裕课,政声卓卓”。没过几个月,又担当治理左州的事情。在任上,他“却陋规,剔弊政”,全境百姓都赞颂他的才能。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试,广西巡抚派他担任校阅试卷的房官,中途受到瘴气侵袭,不幸病卒于桂林公署。年仅四十。著有《菊坡诗草》《粤西风土记》。

  二子洪熙揆,字汉笺,号惕庵,娶冯甦之女。他品性庄重正直,“日所行事,必手札记,以自砥砺。”是个非常谨细之人。在学问上,服膺朱熹的《近思录》和薛瑄的《读书录》,以居敬主静为主,以穷理力行为功。

  晚年以贡生的出身,担任镇海教授,修复了当地文庙,每天给诸生讲学。镇海之地濒海,潮水升降,既容易受淹也容易干旱。洪熙揆为此择地建闸,随时开关,使当地常有水用以灌溉良田,又解除了受淹的隐患,镇海人民为此勒石纪念他的功劳。丁艰回乡时,镇海老幼百姓含泪饯别,在灵岩建报功祠祭祀他,并将他入祀名宦祠。洪熙揆在家乡也是个出色的乡贤,曾向上面申请增加了临海学额5名,修复了台州府城的形胜。后来,朝廷补授他宁波府学训导,他推辞不赴。著有《困学编》《听彝堂年谱》。其子洪承泽,字心淑,号道南,别号毅庵。潜心性命之学,历任孝丰县和浦江县教谕,著有《阅史管见》《复性斋学则》《颜书秋吟》《澹余堂日钞》等书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