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大岙溪畔战旗红

作者:李忠芳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5月21日

  大岙,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地名。光是在临海,叫“大岙”的村子起码有10多个。早先,但凡是处在较大的山岙之中的村子,人们通常都会起名“大岙”。但是,在吾乡众多的叫大岙的村子中,却有一个村子特别的闪亮,特别的耀眼,这个村子是张家渡(今括苍镇)辖内的大岙村。

  该村位于我市的西部,距离市区大约16公里,属于半山区。村子的西、南两面,是绵延起伏的括苍山余脉,在北面,则是自西向东绕村而过的大岙溪。初夏时节,山坡上一棵棵枇杷树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而田野上,则是另一番景象,大片的桃林里,青涩的桃子躲在叶子底下,积蓄能量,准备华丽登场。举目望去,村子里一幢幢新楼房,整洁而美观,而耳畔,不时听到从山涧传来的婉转鸟鸣。

  在村子东边不远,原有一座不高的山岭,叫大塘岭,修建大岙公路时,岭头被削低了不少,不用心细看,几乎看不出这是一条岭。在岭头南边的绿树丛中,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安眠着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中英勇献身的7位烈士。陵园整体坐西朝东,陵墓正中一字形排列着7座墓碑,上面镌刻着烈士的姓名。从墓体两侧延伸出来的八字形矮墙,镶嵌有黑色的大理石,尤其是坟墓右侧几棵高大挺拔的枫树和古樟,更像是守卫陵墓的卫士,使得整个墓园显得更为庄严肃穆。墓地的前面留有一片很大的开阔地,并铺上了水泥,很显然,这是有关部门特意为集体祭扫而设计的。

  青山肃穆,绿树无言。矮墙上一块大理石石牌上的碑文,把我们带回到72年前,带回到黎明前那一段最黑暗的时光中:

  大岙村处于崇山包围之中,村民世代以烧炭和卖柴为生,加上土匪的不断骚扰,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当地有一首“乌糯当晚稻,柴株当棉袄;松明当灯照,孟菜吃到老”的民谣,就是彼时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1948年冬天,正是全国解放战争决战的关键时刻。在离大岙村5里多路的一个仅有几户人家的茶坑口村,突然来了一个农民装束的陌生人。这个年轻人叫林源,是中共地下党员,此时受中共括苍中心县委的指派,来这一带开展工作。选择这荒僻的小山村作为落脚点,林源很有眼光。果然,第一步就顺风顺水,很快就取得贫苦农民王洪姜的信任。随后,通过王洪姜,又联系到郭长贵、徐哲人、毕祖兴等人。接着,林源亲自深入到大岙村,秘密宣传革命形势,很快取得一众贫苦农民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林源看到时机成熟,果断地组建了大岙农会,并推选徐言明为农会会长。

  转眼间,到了1949年1月,全国解放斗争的形势大好。为了加快临海解放,上级党组织要求以大岙为中心,组建人民武装。在林源的努力下,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武装民兵队伍,很快在大岙成立了。临海第一面人民武装斗争的红旗,此时此刻,就在吾乡西部的大岙村,高高升起了。

  队伍拉起来了,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林源他们面前,那就是到哪里去搞枪。民兵也是兵,是兵就得有枪。大伙仔细分析了形势,一致认为应该从国民党乡公所那里着手。当时,附近有两个乡公所,一个是大岙村所在的立本乡,乡公所在张家渡;另一个是与其一溪之隔的黄浦乡,乡公所在徐家(现属钱徐村)。大家权衡了利弊,决定舍近求远,从后者下手。林源做好了两手准备,并亲自出马,深入敌营。经过与国民党乡长徐国维两次直面交锋,最终迫使对方屈服。大岙民兵的这次行动干得很漂亮,不费一枪一弹,就收缴了黄浦乡公所的枪支弹药,大大鼓舞了民兵们的士气。

  此后,曾有小股土匪几次前来骚扰,都被大岙民兵迎头痛击,落荒而逃,还缴获枪械数支,擒获匪徒数名,使匪徒始终未能踏入村子一步。

  1949年8月15日,临海已解放两个多月,但盘踞在深山里的匪徒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妄图做最后的顽抗。首先,他们把魔爪伸向大岙,恨不得立即拔掉这面让他们视为眼中钉的红旗。这日凌晨3时,匪首程明甫、王继学纠集了600多名匪徒,从东西两面夹击大岙。此时林源已回浙南,成立不久的民兵队伍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但他们临危不乱,一边有序疏散群众,一边分兵抵抗。缺乏战斗经验的民兵们,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且武器又处于绝对的劣势,其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民兵们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毕竟力量悬殊,民兵已有多人伤亡,东线大塘岭和西线水碓山相继失守,敌人冲入了村内,四处放火,一时火光冲天,情势十分危急,为了保存实力,民兵们果断地作出分头突围的决定。

  这次闻名遐迩的大岙保卫战,一共牺牲了7位民兵,大部分民兵突围了出去。毫不夸耀地说,民兵们的表现相当出色,首先是及时转移了群众,尽管村子被烧为一片废墟,但没有一位群众伤亡;其次是组织了有效的突围,避免了全军覆亡的厄运,从而为革命保留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的确,大岙民兵没有被吓倒,没有被杀绝,他们仍在战斗,他们配合解放大军进山剿匪,直至将土匪消灭殆尽,迎来临海全境的彻底解放。

  光阴荏苒,岁月变迁,离那场惨烈的战斗,已经过去70多年了,祖国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巍巍的括苍山和悠悠的大岙溪,更有那,永远高扬的猎猎战旗和绵延不绝的红色基因。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