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您当前的位置 : 临海新闻网 >> 人文 >> 历史风情
字号:    [打印]

家在双峰兰若边

作者:何薇薇  来源:临海新闻网  时间:2021年06月11日

  1200多年前,唐代官员顾况向朝廷请旨,希望能担任新亭盐监的职务。新亭在浙江临海,盐监是管理盐税、盐业的机构,长官称“监”。顾况之所以想到临海就职,是因为“余要写貌海中山耳”。最终,他如愿得到了这份工作。

  顾况,海盐人,长于诗歌,并工书画,传世著作颇丰,《全唐诗》收顾况诗4卷。顾况与唐肃宗年间宰辅柳浑、李泌相交颇深,互相引为莫逆。在临海居住的四年时间里,顾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记叙了他当年的思想、生活与情趣。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当属《临海所居三首》:

  (一)

  此是昔年征战处,

  曾经永日绝人行。

  千家寂寂对流水,

  唯有汀洲春草生。

  (二)

  此去临溪不是遥,

  楼中望见赤城标。

  不知叠嶂重霞里,

  更有何人度石桥。

  (三)

  家在双峰兰若边,

  一声秋磬发孤烟。

  山连极浦鸟飞尽,

  月上青林人未眠。

  这样淡远超旷的意境,光是想像,都觉得无比美妙。顾况笔下的“双峰”,即是巾山,又名巾子山,位于临海市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两峰耸立,中垂凹谷,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台州府城墙依山而走。传说古有皇华真人华胥子在此修炼多年,得道飞升之时,一阵微风将他的头巾吹落,飘然而下化作双峰长矗,便是“巾山”。

  唐初,临海升为台州州治,文脉自此兴盛。巾山以其古木葱茏、山色清丽而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因此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诗山”。据初步统计,从唐代开始,历代留在巾山上的诗作辞赋多达1300余首。《台州府志》及《临海县志》都首推巾山“为一郡游观之胜”。唐末著名诗人任翻,就是慕名而来。

  任翻,江南人,因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便放浪江湖,寄情山水。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秋天的巾山美不胜收,任翻流连其中,便有了《宿巾子山禅寺》一诗:

  绝顶新秋生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映半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这首诗的第三句,原始版本是“前峰月映一江水”。“一江”改成“半江”,其中还有一个趣闻。相传任翻题诗离去后,突然发觉不妥。因为江边有双峰耸立,月色只能照到半江,且半是清辉,半是幽暗,明暗相映,更富诗意。任翻遂决定返回修改。待他到题壁前,发现已有人替他改了,便大呼:“台州有人!”

  也许是因为巾山的清幽雅净,也许是因为临海的人杰地灵,30年后,任翻再度登览巾山,留下了新的感慨:

  灵江江上帻峰寺,

  三十年来两度登。

  野鹤尚巢松树遍,

  竹房不见旧时僧。

  念念不忘,此后又来了第三次,写下《三游巾子山寺感述》:

  清秋绝顶竹房开,

  松鹤何年去不回。

  惟有前峰明月在,

  夜深犹过半江来。

  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任翻三游巾山留下的诗篇,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被推为描写巾山诗篇的榜首,后人题诗称:“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

  巾山因为环境清幽,空翠灵秀,自晋唐以来,修建有很多楼台寺庙,峰峦、宝塔、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文雅贤达对巾山的吟咏接踵不断,摩崖石刻数不胜数,更有筑室山中者,或读书,或清修,不在少数。渐渐形成了巾山佛堂、道观、儒室高下相望,三教相融的人文氛围。

  坐落于双峰绝顶的大小文峰塔,是巾山的标志性建筑。古时外出游子,远远望见巾山双塔,便知离家不远了。巾山双峰间隔约五六十米,东峰大塔高20米,中空,有石级螺旋而上,登之可以远眺全城。西峰小塔高17.17米,塔身较东塔清瘦。两塔原为砖木混合结构,后改为砖石结构,均为五级六面,以菱角牙子叠涩出挑。据史籍记载,双塔均始建于唐,后屡圮屡建,现存塔身系清同治年间重修。

  在西峰塔下,是巾山现存最早的古迹--华胥洞,仅可容一人大小的华胥洞,相传为当年华胥子修炼时所居。不远处的一块石壁上,有后人石刻“遗巾处”三字,边上一块平坦的巨石,百姓称之为“仙人床”。从华胥洞下来,沿途还有“通幽”“佛”等摩崖石刻。高不过百余米的巾山,却有着包容和合的胸怀。道家与佛家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却并未因道不同而生矛盾龃龉,反而相融相生,和谐发展,一如府城百姓的气质,既有山的广阔,又兼水的涵养,刚柔并济,接纳万物。

  沿着幽僻小径转到巾山的西南面,首先遇见的是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的南山殿塔。塔身秀挺如笋,旁有古樟并立,一纤一壮,相映成趣。南山殿塔虽与天宁寺毗邻,却不是寺塔,而是归寺后祭祀唐代名将张巡的南山殿,承载着百姓对和平的盼望。离南山殿不远的紫阳街上,还有一条米靴巷,也是为纪念这位张元帅而名。相传古时有一年临海闹灾荒,百姓颗粒无收,城中粮食紧缺。一日,有外省粮船在中津渡头停靠卸粮。百姓不解,便问粮商,山高水远,如何知道临海缺粮。粮商答道,有一将军模样的人,以靴为约,订购了这些粮食。百姓疑惑,拿着靴子寻遍全城,都没找到订粮之人。忽有人提出,这靴好似南山殿中张巡像的靴子。众人前去查看,造像果然少了一只靴子,才知是张巡显灵。民间传说总带着些神奇的色彩,固然不可尽信,不过能够流传下来,也说明了府城百姓感恩、善良的美好品德。

  从南山殿拾级而下,是巾山最大的寺院龙兴寺。龙兴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是台州历史上的官寺,也是临海的第一大寺。历史上,龙兴寺屡有损毁,现存建筑系1998年按唐制恢复。寺院依山向阳,门接长阶,江潮人耳,舟楫上下,暮鼓晨钟相伴,城墙蜿蜒相随。

  唐天宝年间,鉴真大师6次东渡扶桑弘法,在其第4次东渡日本前,曾驻锡在龙兴寺。龙兴寺高僧思托是唯一一位跟随鉴真大师“始终六渡,经逾十二年”去往日本的中国弟子,世称“开元思托”。到达日本后,他紧随鉴真大师,具体主持唐招提寺的初建。鉴真大师圆寂前,思托以台州古老的干漆夹苎工艺为大师造了一座坐像,即鉴真坐像,至今仍保存在日本唐招提寺御影堂内,为日本传世国宝。

  在日本弘法的日子里,思托除了授戒、讲律之外,还积极参与造寺、写经和雕塑佛像等活动,多次为日本僧众讲述天台教义。思托为天台宗在日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临海与日本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真言宗始祖空海,均曾听其讲经,此后又同时入唐求法。据传,思托曾为空海授菩萨戒,而最澄则是在贞元二十一年,于龙兴寺西厢由天台宗七祖道邃大师授菩萨戒。

  历史的车轮行至明洪武年间,宗泐在龙兴寺出家。这位被朱元璋赞为“泐秀才”的高僧大德,修为高深,曾谢绝朱元璋“育发以官之”的旨意,得到朱元璋盛赞,并御制《免官说》。洪武十一年,宗泐两度奉旨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经时5年,“往返十有四万余程”,终于取得真经。宗泐受胡惟庸案牵连,请旨返回台州后,朱元璋曾发出“泐翁此去问谁禅,朝夕常思在月前”的感慨。

  伫立于龙兴寺后院的千佛塔,因塔身嵌有1003块佛像砖而得名,是浙江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元塔之一。千佛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重建。塔共七级六面,高30多米,其内中空。从第一级起,每级都设有一个壶门;从第二级开始,每级每面除虚门外,均设有壁龛。千佛塔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它不但在艺术上是件罕见的珍品,而且在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日本《支那佛教之研究》和《东方美术大观》等书均载文介绍过该塔。

  释与道,向来为文人所亲厚。兼具隐逸之幽和山水之胜的巾山,自然也成了历代文人的向往之地。明代临海人、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台中山水可游者记》中这样形容巾山:“巾子山,一名帢帻,当城内巽维,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声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山腰窞处一穴,为华胥洞,其趾有黄华丹井焉,前对三台山,半山为玉辉堂,登堂见灵江来自西北,环抱于前,流东北以去。江上浮梁卧波,人往来树影中,海潮或浮白而上,百艘齐发,呼声动地,则星明月黑之夕共之。”

  这样奇绝的景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南宋太尉曹勋暮年选择筑室巾山,取名“松隐”,山脚有他亲自打理的“南园”。南宋台州文坛泰斗陈耆卿的“暗室”则安在了巾山南麓。台州最早的志书《嘉定赤城志》,或许就在此间完成。刘伯温笔下的元末高士独冷先生,结茅巾山下,遗弃世事,终日坐于桐阴之下歌咏。“小寒山读书处”则是明末殉节官员陈函辉少年时的读书之地。徐霞客与陈函辉交谊深厚,曾到临海探访陈函辉,并在小寒山“烧灯夜话”。

  由古自今,在巾山隐居潜修或读书奋进的文人高士不计其数,因人文景致并佳而登览的,更是多如过江之鲤,除了顾况与任翻,这里是北宋文豪、台州知府曾几赞为“青铜镜外翠屏绕,中有万屋鱼鳞差。古来二事不兼得,此地一览俱无遗”的佳境,也是岳飞长孙岳甫“会须竹院求余地,岁晚安闲读楚骚”的地方;北宋铁面御史赵抃认为“巾顶广轩逢杪秋,万家云屋接丹丘”,他的前辈章得象觉得“步步云梯彻上层,回头自觉欲飞腾”;楼钥笔下,巾山“广轩俯瞰万瓦平,佳处历历堪指名”,舒岳祥则是“我爱巾山去复回,城中平地起崔嵬”;朱熹来时,应是宿在巾山,所以有诗“帢帻峰头天蘸碧,梧桐井上叶飘黄。诗脾悟得凉如水,云满松窗月满房。”方孝孺在山中有所了悟:“妙静玄化机,纵意群动表。悠然悟真趣,忽觉天地小。”戚继光则是以山为势,镇守台州府,写下了“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

  如今,巾山作为一座伫立千年的“文化名山”,已然成为台州府城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山上林木茂密,风景幽丽,百年以上古树108棵,华胥洞、三元宫、兜率宫、龙兴寺等古迹犹存,巾山塔群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通幽”“遗巾处”“枕漱”“别有天”“活泼泼活”“恩同生佛”等历代摩崖题刻见证了千百年来的岁月。在江南的温润中遇见巾山,是一种机缘,只有真正抵达的人,才会懂得她的美。千年府城,人文厚德,临海正在进行传统诗境的转型,图画新的华章宏幅,巾山作为临海的文化地标,必将与临海人民共同描绘下一个十年、百年、千年。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微信公众号
  临海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临海新闻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网站律师
临海市新闻网络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6]31号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6 | 浙ICP备06040867号 | 法律顾问:浙江全力律师事务所 李宏伟
临海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联系方式:电话:0576-89366753 电子邮箱:lhswgb@126.com